对方打招呼之后,沈瑜也迅速回忆起这两位的身份。
满脸皱纹的老人叫做翟坤。另一个眉短嘴阔的。人叫姓索,也是当时一位鉴定专家。沈瑜第一次捐献乾隆寿春宝盒的时候,这二位都在场,还暗中捣乱过。
翟坤身旁还跟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助理或者秘书。
沈瑜见对方认出自己,也笑着打招呼:“翟老师好!索老师好!您二位这是?”
他边说话,边让出了通道,让翟坤与索老师还有一位助理走出了门来。他们后面的人,也陆续走出来。
沈瑜这才看到后面的人群里,也有他认识的人,其中一位是魔都博物馆的于老师。
“于老师。您好!”
这几位怎么都凑到这里来,他转念一想,心里咯噔一下。这帮人可都是玩古董的老手,看这架势,他们是来淘老宅子。自己的目标可别让他们捡走了。
于老师看到沈瑜也很惊讶,毕竟知道他的家在滨海。
“沈瑜,你怎么来了,”于老师笑着说:“你的消息可真灵通,我们才开始这里收东西,你居然大老远的赶了过来,在这留了眼线了?”
于老师身后还有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人的拿着东西,有的人则是空着手,看着样子有收获。
沈瑜的心往下沉,他控制表情,笑着说“于老师,我是来魔都玩,偶然间走到这里,听说这儿斥迁,才进来转转。看样子,几位老师都有收获。”
于老师说道:“我也是碰运气,买了这件东西。”两手抓着个紫砂罐子,像是装茶叶用的。虽然表面有些脏,但时从造型和氧化程度来看,像是清末民初的东西。
索老师和翟坤对视一眼。翟坤笑着说“小沈啊!你运气好不错,但是,来的晚了一点。这里的老物件已经被人收走了不少。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已经被中间商刮过一遍了。”
沈瑜说:“只能怨我运气不好。”他借着挪动位置,悄悄看了地图,光标没有消失,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几个来收东西的人出了门,但没有离开,都站在这家门外说话。
沈玉又有些疑惑,这些人像是收到了东西,却又不肯走,不知道是为什么。
于老师走过来跟他聊天,沈瑜才知道,眼前这片区域,年初就已经定下要斥迁。经过协商之后,正式动迁是从最近一个月开始。
一个星期前,有古玩商从这里收走了一些老东西,卖了高价,消息很快传了出来,很多人过来收老物价。
于老师几人陆续找了几家住户,找到了几件老物件。
他收到东西有些高兴,把罐子拿在手中,示意沈瑜看看:“小沈,看看这东西怎么样?”
沈瑜装作仔细的看过几万,说道:“我没看细节,从看外表的话,像是清末民国的紫砂罐。有款儿吗?”
于老师说:“如果有款识,早被收走了。”
沈瑜悄悄问道:“您几位在这儿等着,是准备继续收东西吗?”
于老师说:“别提了。这一家的老人,有四个孩子,斥迁款要分的清楚,家里的老物件也要分。我们刚收了几样东西,这家人就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刚才,已经差点打起来。我们拦不住,只好出来等一等。”
翟坤等于老师说完事情始末,笑眯眯的对沈瑜问道:“沈瑜同学,知道规矩吧?”
他这话一出口,原本有些热闹的场面,顿时变得冷清。
沈瑜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这家的老物件,他们已经开始谈价。自己要等他们放弃之后才能买。
他笑着答道:“我明白,您几位先谈价乱价,我可以等一等。
索老师笑着说:“小沈有学识,懂规矩,难怪这么年轻就能搞好收藏。”
沈瑜仿佛没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依旧面带笑容。
此时,地图上光标并没有消失,看来这东西还在。
第265章 景泰蓝五供,青花茶船
老旧的房屋,狭窄的巷道,还有屋内传出阵阵的争吵声。
沈瑜和于老师聊天的时候,也注意观察这几人手中拿的东西。除了于老师手中拿的紫砂罐,那位索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竹雕的香桶,没能看细节,大概二十几厘米长,像是清晚期的东西。翟坤手里拿着的是一只画有京剧人物图案的盘子。沈瑜多看了一眼,应该属于粉彩无双谱盘,可惜只有一只。
沈瑜向于老师询问:“这几样东西,都是在这一家收的吗?”
于老师明白他问的是什么,说道:“附近有几家住户有老物件,但是这一家的东西最多。”
沈瑜问道:“这家过去是干什么的?看样子像是有故事的。”
于老师说:“这一片儿区域虽然现在显得老旧,但过去曾经归外国人管辖,战争期间,有一批外国侨民在这里避难,住过一段时间,中间的历史很复杂。这里的老主户中,有一些人在外国的洋行工作过,所以现在看起来好像是外表平平,但是这家的老人也存下了不少东西。”
闲聊中,于老师问起了最近的一件事儿,他也听说了沈瑜捐赠了几件青铜器的事情。几个人说话间,听屋里面的争吵声渐渐平息。
很快,一个人走出来,对站在屋外的这些人说道:“几位,还剩下几样古董,你们进来看看吧。”
他注意到沈瑜这个生面孔,疑惑的问道:“您是?”
沈瑜笑着说:“我也是听到消息,来收点儿老物件。”他打量说话的这个年轻人,白白胖胖,穿着汗衫短裤,登着拖鞋,戴着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仿玳瑁眼镜。
年轻人看了看沈瑜,又看了看旁边的张小琴,然后说:“那,你们一块儿进来看看吧,不过人家都开始议价了,价格可不低。”
想收东西的几个人,假意谦让着,陆续进了屋。
沈玉跟着进来,看到这间屋子狭窄,拥挤。部分家具已经被撤走,留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能看到通向二楼的一个老式的狭窄楼梯。屋里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还有男男女女共六个人。
来收东西的有七八个人,再加上各自的助理与秘书,让已经很狭窄的屋子,变得更加拥挤。
沈瑜觉得呼吸都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