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1950

第31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所以说,计划生育进行得越早越好,即使我们现在限于基层控制力的水平以及其他因素,不能在农村地区非常严格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那也得先把计划生育的理念贯彻下去。”吴铭在向主席等人汇报的时候如是说道。
来自辽宁省的相关部门为中央提交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从多个社会方面入手,目的在于尽快对社会人口增长形成有效引导。1951年时新中国人口数已经有五亿多人,如果能把这五亿多人培养好的话,完全足以进行全国工业化,但是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内循环。为了使人口能够以适当的速率增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庭应该生育三或四个孩子,最好不要超过五个。
“计划生育在农村地区面临的阻力是最大的,我们希望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作用,先把优生优育的理念传播到各地农村,然后辅以政策补贴,生五个以下孩子的家庭可以得到国家补贴,五个以上或两个以下则没有补贴。我们希望农村人民在看到得到补贴的家庭生活情况明显更好的情况下能够克制住生育的欲望,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年,但是早做比晚做要好得多。”吴铭一边汇报一边向几位中央领导展示后世的数据。
除了补贴政策和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之外,辽宁省的化工产业也能带来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在节孕措施这一项上,后世拥有多种多样的节孕措施。合成橡胶工厂的首批订单中就包括了大量的避孕套,中央的打算是直接补贴避孕套,免费向农村地区发放。
另外就是文化产业,让人民群众在夜晚有娱乐活动是除了疯狂加班之外最好的限制平行慢跑的手段。中央将会大力推广一些适合基层民情而且成本低廉的群体娱乐方式,这一手段也能同时增加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除了推广合适的生育量之外,我们也得同步推动乡村的教育和医疗医,使群众在适量生育的情况下能做到优质养育。如果农村人口得不到完善的教育的话,新增人口就很难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劳动者。”
由于辽宁省穿越为新中国带来了几十万本科毕业生和上百万接受过高中和职业教育的知识分子,新中国非常紧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虽然不是每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适合成为中小学教师,但是至少也比本身就认不了太多字的现在的扫盲教师要强得多。即使不能让新增人口都接受21世纪水平的义务教育,完成基本的小学程度教育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全民强制性义务教育是中国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坚决推动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十分清楚普惠性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各层面流动的必要通道。现在的新中国财政虽然也远远算不上宽裕,但是普惠性教育同样是晚做不如早做。
医疗方面的困难则更为明显,即使到辽宁省穿越的那一刻,中国的公共医疗水平也远远达不到让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地步。这其中虽然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因素,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公共医疗系统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辽宁省能抽出多少医生支援全国是个大问题,因此中央目前只能在赤脚医生政策上稍作改进。
新的基层普惠性医疗政策要求每个村至少能有一到三个接受过辽宁省医疗系统培训的卫生员,专门的妇科接生员另算。辽宁省将像组织培训农技员一样,组织培训乡村卫生员,并为他们配发基本的医疗工具与药物。成吨的抗生素和其他特效药物对这个时代的病菌而言是绝对的杀手锏,受过专业培训的卫生员也会比原历史上的赤脚医生有更强的医疗水平。
“虽说这些大多是长期的政策,但是我认为现在就应该尽快开始办,我们的这些政策越快进行试点和推广就越好。”吴铭讲到最后有些激动,毕竟身为辽宁省的一把手,人口、医疗和教育这些问题每天每夜都在让他头疼,现在终于有机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饶是谁都无法保持平静。
“嗯,我同意吴铭同志的看法,既然生孩子太多这种事情已经被历史证明会对未来造成严重隐患,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这样的隐患。”主席点点头说道。
中央自然还需要一点时间对辽宁省相关部门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试点,不过政治局的所有委员一致同意将计划生育列为新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现今的这种和平环境下,人口的有序增长无疑会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和环境保护一样,属于共和国的百年大计。
如果计划生育能在这个时代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未来的中国就能拥有世界上平均素质最高的人口和相对健康的人口结构,这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言也大有助益。
而在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事关政府机关的几十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这也是对新中国刚刚架构起来不久的国家机器的一次巨大考验。在执行中央定下的这一系列事关国家基本盘的重大政策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构建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新中国一脉相承的强大的基层执行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这一系列运动将使得基层组织的建设大大加速。
中国人必将用更加强健的双手,折断马尔萨斯的镰刀。
第166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为了将辽宁省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以及工业设备运送到全国各地,全面开启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国家级的物流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的政权自从秦代的大一统以来就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毕竟这是维系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必要基础设施,而且是全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证。首都延伸出去的道路能通到哪里,国家极盛时期的影响力就能投放到哪里。而对于新中国而言,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维系全国统一的军事工程。更进一步而言,新中国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关系到中国和中亚乃至欧洲的联系,是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
截止到1951年1月的时候,新中国境内除辽宁省外只有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联通了技术水平较低的铁路路线,主要使用的动力装置是蒸汽机车和极少量的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完全没影。而在公路方面,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道路系统一团乱麻,只有极少数主干道有足够的硬化程度通行载货卡车和其他车辆,绝大多数道路只有简单的泥土路面,而且平坦程度一言难尽。穿越而来的辽宁省的解放军部队在南下作战的时候,除了可以乘船的部分,剩下的无一不是体验了国内那糟糕至极的道路状况,使得部队的机械化设备承受了很大的损耗。至于水路运输方面,由于上百年的动乱,主要的内河航道没有经过任何疏浚,运输主力依旧是内河木质船只,拥有内燃机动力的船只极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空中运输通道的情况更加糟糕,全国各地除了在战争时期为美军B29轰炸机修建的少数机场之外均无法起降辽宁省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和民用客机。
唯一算是有点起色的应该属沿海运输线,辽宁省在穿越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商船,从排水量几千吨的短途运输船到几十万吨的RNG运输船应有尽有。全国各座沿海城市的港口虽然远远比不上后世,但是至少不用花时间修建道路。当然,为了增加港口的吞吐能力以提高效率,港口的扩建工程也会很快上马。
“如果我们国家的糟糕的物流交通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全国一体化的工业建设就是空谈。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深藏在内陆地区的资源必须要能够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加工,否则的话没有意义。”
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内,吴铭等人正在向中央政治局介绍由政务院交通部和辽宁省的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制定的新中国道路交通建设计划。由于新中国的各类交通并非一张白纸,过去列强的侵略殖民导致中国境内的各种交通设施标准不一,无法与辽宁省的标准兼容,因此交通部门在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之后才决定,为了方便既有的路线规划可以奏效,新中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标准就依照辽宁省带回来的各种设施设定。
“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比较复杂,总体呈现出沿海地区发达,越往内陆地区越落后的情况。因此在未来几年的建设当中,向内陆延伸的干道交通是关键所在,其中铁路运输是重中之重。”吴铭将自己平板里的各种地图投屏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进行展示。
辽宁省的工程师们暂时只能标记铁路线的大体路径,因为建国之后的几十年中,全国各地的铁路是在不同时期建成的,各地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可能在勘测的时候和刚建国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照搬设计图和路线图肯定会出问题,具体的设计还要等到勘探队把信息采集回来才能完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