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学坏了啊,我起个头,你就往那方面想,歇了吧,我对你的身体不感兴趣。前段时间,我想过在三里屯搞个静吧,晚上要是没事可以过去坐坐,事情太多,操心不过来,静吧的事情交给你了,你弄起来,卖点股份给我就成。”
“你个人在三里屯有房子?”
冷妍是南易前前私人秘书,对南易的调调还是清楚的。
“没有。”
冷妍若有所思,可能南易让她搞静吧只是由头,买房才是重点。
“要买吗?”
“买吧,那里已经有了成为酒吧区的苗头,等酒吧在那里扎堆,靠收租每年都能赚不少。”
“你给的钱,我都放在PY证券,这些年生尘药业的分红,我没攒下多少。”冷妍尴尬地说道。
南易撇了撇嘴,“你还挺会花,我每年都给你大笔分红,别指望我再给你垫资,生尘药业是优质企业,拿你的股份去银行抵押贷款。”
冷妍虽然不再担任南易的私人秘书,但她当初在位期间主持的南易个人对外投资的分红还在继续拿,不多,一年只有二十几万美元。
冷妍时期最成功的投资“南光010”早就变现,剩下的就是生尘药业,冷妍已经拿了不少股份,南易个人部分她不享受分红。
“小气。”
“呵呵,明天早上的飞机?”
“晚上有一班飞机,明天下午要接待巴基斯坦过来的客户,接触快半年了,好不容易进入实质性商谈,我不能缺席。”冷妍说着,伸了伸懒腰,“忙个不停,好想放个长假,对了,我一直没问,你会介入维生素C大战了吗?”
南易睨了冷妍一眼,“你觉得我能不介入吗?”
维生素C原料的利润并不高,大部分制药企业都不愿意去碰它,但并不是所有的药企都不碰,最早可以工业量化生产维生素C的方法“莱氏法”由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发明,这个方法的专利被卖给了罗氏制药。
南易盯上维生素C只有几年时间,罗氏制药操控维生素C市场却已有六十几个年头。
早期维生素C的七成市场都在罗氏制药手里,进入七十年代,罗氏联合巴斯夫化工、武田制药等其他排得上名号的维C生产商组建了一个“维C联盟”,一步步推高维生素C的价格。
1980年,华国用生物氧化代替化学氧化,制造出了成本更低的维生素C人工合成方法“二步发酵法”。
1986年,早就进入华国的罗氏制药闻着味就来了,用550万美元买走了二步发酵法的使用权(不包括华国),然后就把它放在那里吃灰,并没有用它来替代已经落后的莱氏法,也没有转卖给联盟的友商。
道理很简单,用了成本低廉的方法生产,根本瞒不住人,税务机关不是吃素的,竞争对手的商业间谍不是吃素的,自然会有人捅出去,这不利于推高维生素C的价格。
放着不用,只用一个改造生产线成本过高的理由搪塞一下会简单得多。
说白了,罗氏制药就是为了抑制维生素C的产能,不让全球的供应量过大,物以稀为贵,这玩意一泛滥,想推高价格根本做不到。
在维C联盟的操控下,维生素C从1973年的4美元公斤暴涨到1992年的15美元公斤,然后又涨到去年的22美元公斤,后面这两年能涨这么快,主要的功劳要扣在南易头上。
国内近两年暴涨的产能肯定要向海外市场宣泄,为了争夺维生素C的市场,国内药企免不了要和维C联盟干上一架,有了G2B吞噬掉国内大部分产能,该打的架自然没打起来。
不过也快了,G2B已经吃不下去年下半年新冒出来的产能,就是有合作的企业,扩充的产能也不交给G2B,而是自行去海外寻找客户。
聪明人还是不少的,看到国际上价格这么高,G2B已经沦为奸商,一个个纷纷出海寻找新客户,要不是有合同,G2B能吞噬的产能不但不会增加,还会萎缩不少。
冷妍好奇地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做,把价格打下来?”
“呵,我有病还差不多,北美、欧洲是维生素C的主要销售市场,国内的低价维生素C一冲,抢占了市场,维C联盟肯定要出手,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冷妍想了一下说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步步往下压低价格,直到低于成本,国内这两年新建立的维生素C生产厂实力非常一般,建立生产线的资金多是贷款,只要亏上半年就会落入无力维持的境地,要是低价维持一年,大部分厂子都要倒闭。”
南易呵呵一笑,“既然你清楚,还问我是不是要把价格打下来,我和国内的厂家又没仇,怎么会对付他们。只是啊,我每年亏一亿多美金,把维生素C的价格托在这里,他们不领情啊。也好,接下去我可以坐山观虎斗,等他们分出胜负再说。”
冷妍脑子又一转,“你在等美国司法部开出天价罚单?”
“聪明,国内的药企打不起价格战,战火只能是维C联盟点燃,他们本钱雄厚,亏得起。”南易阴笑一声,“罗氏制药是带头大哥,罚单肯定会砸到它头上,一家瑞士企业,不在欧盟里,所以啊,罚单不会只有美国一张。”
“G2B已经在搞串联了?”
“商业机密,别问这么多。”南易敷衍地回了一句,心里不由嘀咕:“文琴要是有冷妍一半聪明就好了。”
“小气,爱说不说。”冷妍横了横眉,啐道。
“起身,请我吃饭去,认识你十几年还没有吃过你请的饭,今天怎么着都得请我吃一顿了。”南易站起身说道。
“让女人请客,你好意思?”
“我脸皮厚。”
冷妍白了南易一眼,站起身说道:“真拿你没办法。”
一起吃过饭,南易把冷妍送去机场,目送着对方过了安检才离开机场,去赴陈丹的约。
……
硅谷,Silicon Valley,这个词1971年被创造出来,一直到八十年代,硅谷才成了半导体、高新科技之标杆,硅谷一带的公司也开始蹭热度,在其公司名称里加上“Silicon”这个单词,硅谷有不少公司叫“硅”动力、“硅”科技、“硅”××之类的。
也有的更加彻底,直接把“硅谷”这个组合单词都带上,比如Silicon Valley Bank,硅谷银行。
七八十年代,硅谷逐渐成为美国创业者的乐园,这里的人们勇于冒险、无惧失败,资金和人才汇聚于此,这里有诸多创业公司急需资金使科技发明或商业创业从想象变成现实,但是传统商业银行很难探明新兴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加上早期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创业公司很难从传统银行中获得贷款。
市场上急需一家能理解科技公司发展逻辑的专业性商业银行来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填补市场之空白,在创业与投资的浪潮中,首富伟业、硅谷银行的创始人们发现了市场机遇。
首富伟业无需多说,脱离泛美控投成为独立的个体之后,业务模式已经往投资性银行转变,虽然名称中并不带银行二字,但它实质上就是一家投资银行。
硅谷银行成立时间和首富伟业就是前后脚,当时,富国银行的罗杰·史密斯、比尔·比格斯塔夫,还有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罗伯特·梅德亚里斯三人,或许是看到首富伟业的模式不错,或许是和南易英雄所见略同,三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硅谷银行。
早期硅谷银行是一家具有科技型特色的商业银行,除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外,还开创了科技企业信贷业务。通过特殊的股东背景与客户关系建设,硅谷银行逐渐拥有了品牌知名度。
硅谷银行明白,想要在科技企业信贷中做出成绩,必须像一家风投公司一样行事,必须学习和依靠硅谷现有的风投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与行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