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经济不仅助推印度的经济增长,且解决九成以上的就业,而大部分非正规经济就植根于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里,政府不闻不问也不帮扶。
印度政府的如此态度并不值得奇怪,谁让达拉维的工厂压根没一家纳税,而这种不纳税的行为是被默许的。
不纳税、不交社保、出口退税,两不负一正,这就意味着达拉维里的工厂成本开支会比外面的企业低60%以上,加上大约10%要给各路神仙的冰敬炭敬,总体而言,成本还是能比同行低上一半。
这一半可就要命了,带着这个优势,完全可以在某个特定市场打出一个没对手的真空地带。
达拉维没有什么高技术工种,无法从事高附加值的产业,能浸淫的只有低附加值,拼价格的低端领域,根本无须担心强势敌手的降维打击。
能打出碾压攻势的对手,根本不屑于到这种领域来刨食。
“在达拉维成立一家达拉维贸易,整合所有的工厂主,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把事业更上层楼,大家吃肉,我喝汤,没啥,嘿嘿,哥们就是仗义,在国内插队还没够,大老远跑这来继续洋插队。”
达拉维的问题想清楚之后,南易又花半天时间看了看法拉奎借回来的资料,一开始他只挑关于农业灌溉水利的部分看,可这部分的资料有点含糊,南易就把所有的资料都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印度政府在农业水利方面几乎没什么作为。
过去二十年,印度的年平均降水量是890毫米,而印度把低于750毫米的降水量称为干旱,哪怕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水蒸发量比较高,这依然是一个很奢侈的标准。
750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放到地球上气温最高的国家科威特去,也足以把那里的沙漠全变成绿洲。
之所以这么高的降雨量还会导致干旱,这又得绕到土地私有制上。
土地私有制导致印度全国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数人掌握,按照谁得利谁付出的原则,这水利工程的担子自然落在土地主的肩上。
印度的气候得天独厚,理论上一年可以种三季,但事实上因为洪涝或干旱,往往只能种出两季,想把事实变成理论值,说起来无非就是“兴修水利”四个字。
这四个字说着很轻巧,可做起来很难。
华囯从建国之后就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灌溉水利工程,从五十年代至今,水库、灌溉水渠的兴建一直未停过。
水利工程的兴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座水库的兴建,从国家到地方、地方上的百姓都需要出钱出力,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
兴修水利的好处立竿见影,一修好就能显现出效果,可回报期非常的漫长,投入的资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来。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兴修水利不是单纯的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还涉及到粮食安全乃至政权稳定的问题,有这两大问题在,经济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从印度土地主的角度来看,这两大问题和他们有毛的关系,他们要算的就是经济账,投入巨资兴修水利,从两季变三季,乍一看很美妙,等回本期一结束,利润就会增加三分之一。
理论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呢?
巨资具体是多少,有没有超过土地主的身价,需不需要借款,回本期是多久,回本期期间印度的每年通胀率会是多少,回本期结束后卢比会贬值多少,国际粮价的未来波动会是怎么样……
假设土地主是个很精明的人,那这些问题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除此之外,他还会考虑到占地问题。
一条水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谁的土地上经过,自己被占去的土地多,是不是要让其他土地主给点补偿,工程款又该怎么分摊,是直接按照土地面积分摊,还是按照不同作物需要的灌溉水量细算,等等等等。
就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想要争吵出一个结果,保守估计七八代人应该已经入土了,除非有一个强有力的势力站出来把土地主都按住,让他们全吃哑巴亏,不然这事情根本讨论不出一个结果。
对精明的土地主来说,兴修水利是有亏无赚的买卖,谁爱干谁干去。
对不精明的土地主来说,大伙都别走,我给大家表演一下什么叫一顿吃掉八头牛……嘿嘿,献丑了,今天胃不争气,只能吃七头。
种两季就能当土皇帝,咋地,种三季能当洋皇帝?
再说,不知道土地宝宝也会累啊,一年两季都超负荷了,还要来三季,不让歇着也得来点化肥补一补啊,化肥呢?
不知道小麦姐姐、长米哥哥、棉花表弟喜欢喝农药啊,就知道让它们快点长,咋不知道多喂点农药呢?
眼瞎啊,看不见隔壁的水稻大叔喝农药喝的见到都想吐了啊?
快点长,我长你老母。
从印度当局来说,本就缺钱搞工业化,农田又大量被土地主掌握,投入大笔资金兴修水利,很难把本钱从他们身上捞回来,太不划算,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更好。
就因为谁也没有动力去兴修水利,所以印度虽然拥有耕地面积世界第一,气候适合种三季,又有丰富的降水量等多个优点,可粮食的单产量却非常低。
这也导致印度一直没有彻底的解决温饱问题,如果遇到大灾就会有大批的饥民出现,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每年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一直把印度列在重度饥饿国家,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印度有将近四成的人处在营养不良状态。
当然,水利只是导致粮食不足的原因之一,当前印度劳动力成本过低,土地主雇佣人种地的成本低到离谱,他们压根没动力(可能也不敢)引进机械化种植。
印度有四成土地都是平原,非常适合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只需要弄死一批“爹”,印度就可以一跃成为粮食过剩大国。
从南易的角度来说,印度展开机械化种植不符合他的利益,也有悖于他蓬勃的爱国心、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操,所以,南氏在印度实现土地兼并后,同样会绝口不提机械化。
多招几个农民,多解决几个就业不好吗?
“每年的降雨都集中在6-9月,洪涝季是在夏天,洪水一退就要考虑抗旱,干旱容易解决,打深井灌溉就行,洪涝难解决啊。”
南易揉了揉太阳穴,难以抉择心里还有点模糊的想法。
洪涝季可以培植水生作物或者干脆养上四个月的速生鱼,又或者干脆休耕或者养四个月的苜蓿用来肥田。
“算了,还是让专业的去设计方案,我这个插秧系肄业的就不要不懂装懂了。”
南易嘀咕一句,把桌上的资料收了起来,走到隔壁书房的窗口往里面看了一眼,发现韩振赫正在打电话,南易就没去打搅。
这段时间,韩振赫虽然人在孟买,可主要操心的是南韩那边的事情,他和南易暂时不在一个频道。
拾级而下,南易走出大门,来到孔雀湖的排水口沟渠处,顺着沟渠之水的流向走了百来米,就来到一个洗衣埠头。
抬手往下压了压,止住几个洗衣女佣想要起身问好的举动,来到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朴雅卡身前。
站了一会,不见朴雅卡抬头,南易就故意说道:“朴雅卡女佣,没人教过你见到老爷要问好吗?”
朴雅卡把手里正搓洗的衣服往水面上一扔,抬起来没好气的说道:“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知道什么是逼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