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104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正常信件会给你们送过去,投稿信太多了,都快把我们邮电局仓库给塞满了,快点派人过来拉走吧。”苗淮海说道。
“好好好,一辆车够吗?”南易忙不迭问道。
“不够,最好派十辆。”
“得了,苗处,您别逗我了,我现在就让运输科派车过去。邮递员叔叔们辛苦了,下个月龙眼和西瓜都会上市,一人俩大西瓜、五斤龙眼,您看成不?”
“一人再来一张电视票。”
“成啊,我再一人多给一张冰箱票。”
“好啊,我给你派俩邮递员跟你们车回去,帮你们好好整理信件,这种工作,我们有经验。”
职工的好处谋到了,苗淮海说话的语气就变了。
“多谢苗处。”
“别谢,等你们亚细亚开业,多给我们局里送点打折票比什么都强。”苗淮海笑道。
“这个好说,以后每个月给你们送。”
挂掉了电话,南易就把裘和平叫到自己办公室。
“派辆车去邮电局拉信,另外,我让江彬安排安保给你,你亲自带队去浙省拉杨梅,快去快回。”
“不会是拉回来卖吧?”
“卖什么卖,亚清欠了这么多单位的人情,不要还啊?”
“拉多少?”
“留下两辆车备用,其他八辆车你全带去,杨梅不能压,也不能颠的太厉害,一辆车装不了多少,到了那里记得买竹筐。还有,杨梅酒也拉点回来。
具体拉多少,等你到地方打个电话回来,我再告诉你,现在还没统计。时间不等人,你下午马上出发,回来以后还得出趟差。”
“好,我回去准备准备。”裘和平站起身说道。
“嗯,顺便帮我把何出纳叫过来。”
管理工作就是零零散散、千头万绪,一个上午,南易就需要处理十几件事情。
下午,先去工地转转,回办公室后,还要抽空和人谈话。
亚清公司职工的婚丧嫁娶、思想动向,看似和工作无关,可其实内里有很大的关联,该表示关心的,南易都要有所表示。
人的适应能力很强,遗忘性也很大,很快,亚清公司的职工们会极度适应他们拿高工资的状态,并渐渐遗忘他们得到这份工作时的欣喜、窃喜。
重复性的工作很快会打消他们的工作激情,到了一定阶段,他们就无法保持对自己工作的高专注度,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的风气会开始蔓延。
转而,他们的兴趣会转移到剖析亚清公司收入的分配上,海店区能拿到多少,根正苗红拿到多少,林德清一个月拿多少,和谁咋了咋了,南易一个月拿多少,和谁又咋了咋了,自己才拿多少,咋了咋了……
吃饭、偷懒的时候顺便还会掰扯掰扯南易这个位子,拴条狗在椅子上是不是也可以干,如果换了自己能干的更好诸如此类的话题。
南易身为总经理就有义务关注职工的这种思想动向,该敲打的时候要敲打一下,得让他手下的职工们明白一个事实——他们拿的是超出他们能力和付出的“高工资”,能在亚清公司工作是他们的“福报”。
要是经过敲打还无法扭转他们的思想,8、5、5.5的工作模式还不能满足,南易就得考虑向社会输送人才。
第0592章 大陆第一美女
八十年代的公交站台基本就是立根杆子上面挂一块牌子,头顶有棚子遮雨的站台一般只有始发站才能见到。
京城公共汽车以前叫“人民汽车公司”,八十年代初刚改的名,现在名字后面没有公司两个字,用公交公司称呼它好像未必合适。不过不管是不是公司,亦或者其他性质的事业单位,公交车和公交站台的事情找它谈,绝对错不了。
为了提高谈判的成功率,南易没急着去京城公共汽车,而是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出发之前,南易做好了亚清公司的工作安排,也做了一些安全措施,比如和范光复打招呼,他不在京城期间,谁去亚清账户提钱都不给;盘点小金库、通知报销延后、增加预支金额;最后,还不忘把公章栓裤裆上带走。
另外,还联系了一家广信的单位进行“换折”,就是南易拿一张京城的存折换广信那边的存折,双方都在存折里存进相同的现金即可。
这时候,银行没进入电算化时代,针对每一位客户,银行都有账本和卡片账[和我的文一样,大家理解为流水账就行],存款的种类不多,也就是活期和定期。
活期有本存折,定期一般就是一张小纸片一样的存单。
如果客户的存折、存单丢失,银行就凭账本、卡片账、存单存根等寻找客户的原始存款信息。
存折是在哪个网点办的,将来取钱也只能去这个网点,因为卡片账就在这个网点,只有这个网点可以记流水。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别说异地取款,就是异网点取款都不行。
南易这回去广信,是去广信客车厂看车,要是看好了,可能就要付款提车,他自然要带着钱过去。
在身边携带大笔现金,南易是不敢了。
当初和闷三儿、冼为民从深甽带钱上京那趟,可是把他折腾的够呛,如今还心有余悸,他不想再来一次。
所以,南易才会找一个单位换折。
随着火车底发出一阵喀嚓声,火车站台上一张张脸庞立即凑到火车窗口,冲着车厢里喊着:“鸡腿,广信鸡腿。”
广信站,是个不大不小的火车站,火车到了这里基本要停个十来分钟,这时候站台的管理弹性大,摊贩都会走上站台、铁道上向乘客推销各种吃食。
而广信鸡腿,就在这时候脱颖而出,进而成为很多南下旅客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
提着一个沪海旅行包下车,南易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一点点掀开,露出里面稀疏的十几张毛票,抽出一张面额最大的一元纸币,向一个摊贩买了两个鸡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