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就伦敦的警察都在忙着煤矿工人大罢工的事情呢,哪有时间过来。
“嘶……”
不自觉的咬紧牙关,脸上的肌肉绷紧,碰到了痛处,忍不住痛呼了一声。
“三少,我们先去医院看看吧。”边上的跟班拍马道。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唔……”
CD机里播放着南易前不久买来的唱片,手里翻阅着亨特送过来的报告,看完以后,手指就在桌面上敲击着。
“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一只不会叫的狗,和自己有点像,真有意思。”南易自言自语的说道:“伍振凯,你接下去会怎么做?”
南易正思考着,校花又来通报,伍再盛来了。
“阿豪,今天我带你和冬月小姐去华埠好好转转。”在客厅,伍再盛看到南易出现,就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
“阿盛,你来的可够早的。”南易笑道。
“必须要早点,爵禄街有意思的地方可是很多,半天时间根本不够。”
“好,我去叫下冬月。”南易说着,上二楼叫上戸雅美。
不一会,南易和上戸雅美就一起下楼。
“我们怎么过去,你开车了吗?”
“开了,只有一辆车。”
“那你在前面带着,我们跟在你后面。”
“好。”
五辆车子在繁华的伦敦市区穿梭,在路上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最后,车子在转了一个大弯后,伍再盛的车子就缓缓停下,没有再往里面开。
南易一行的车辆也跟着停下,众人一一下车。
南易四处打量了一下,没看到一个红色为底,灰色点缀的中式牌楼。
牌楼上面应该镶嵌着一块牌匾,从右到左依次写着“倫敦華埠”四个大字,两边还有对联,上联“华堂肯购陶公业”,下联“埠物康民敏寺钟”。
想来,那个牌楼应该还没到立起来的时间节点,而不是他记错了地方。
因为边上的那间餐馆,南易的印象还很深刻。
伍再盛来到南易面前,说道:“阿豪,冬月小姐,里面就是华埠了,车子开不进去,需要步行。”
“那我们就走着进去。”
伍再盛走在前面,一路上给南易两人介绍华埠的情况,南易的眼睛也四处打量着。
爵禄街道路两边的店铺装饰风格充满了中土气息,相比较纽约的唐人街,这里给人的感觉更厚重一点。
店铺的招牌有纯中文的,也有纯英文的,更多的是中英文结合,有的中文为主,英文是辅助,有的英文为主,中文是点缀。
透过这些招牌上的文字,就可以大抵猜测出来店铺的潜在客人是以什么人为主。
春节刚过没多久,新春的气息还保留着,很多店铺的幌子边上还挂着成对的红灯笼,有些店铺的大门上还贴着对联,字体龙飞凤舞,看起来造诣颇深。
南易看了几副对联都是不同的字体,可看的出来,这应该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华埠这里应该住着一位书法大家。
一路走来,南易发现华埠和其他唐人街也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店铺里最多的还是中餐馆,一家挨着一家,连成片;偶尔中间会夹杂什么杂货铺、理发店、中药店之类的。
“阿豪,这里就是爵禄街,我们华人聚居的地方,有没有一种亲切感?”
南易轻轻点头,感慨的说道:“还是这里的感觉舒服点。”
“哈哈,那是当然,你也知道我们华人就是恋旧,尽管过来已经这么多年,可有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是怎么也不可能抹掉的。”
“的确。”南易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走,我们接着逛,我顺便给你们说一下华埠的历史。”伍再盛走着,一边介绍:“阿豪,近两百年以来,在鹰国生活的华人华侨数量有四十几万。
虽然是分散在鹰国的各地,可只要有华埠在,我们华人之间的联系就不会断,华埠就是我们华人相互维系的纽带。
爵禄街,是整个鹰国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华人聚居地。
放在整个欧洲来说,这里算不上最大,也算不上最早,但绝对是整个欧洲传统味最足,也是最热闹的唐人街。”
说话的时候,伍再盛的语气中不自觉的带上一股自豪,这让南易变得矛盾。
不忘传统,不忘自己的根在哪,没成为一个香蕉人,伍再盛的优点越多,就让南易越难办。
一路走着,伍再盛不时驻足给南易介绍边上的店铺,不时的有店主和伍再盛热情的打着招呼,伍再盛也借机给南易等人做着介绍。
伍再盛没撒谎,他在华埠的人面真的很熟。
不知不觉,南易等人已经走到街道的尽头,时间也来到了饭点。
“阿豪,华埠我们也逛掉大半了,先去我的餐馆吃饭,我们下午接着逛。”
“好,你是这里的主人,我客随主便。”
“哈哈,我的餐馆可不在这里,我们得去摄政街。”
“哦。”南易故意问道:“是不是因为这里的中餐馆太多,你才开到摄政街去,这样可以避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