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三清的药物也已经进入菲洲市场,以优良的药效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总之,现在他们对华夏的技术实力非常信服。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粮荒,他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多种植一些高产的经济作物,才能给国内民众换来足够的粮食。
超级大豆显然是一种绝佳的选择,适合菲洲种植,产量极高,而且有华夏的订单在,不愁卖不出去。
这无疑是一大笔收入,可以换来菲洲国家急需的粮食,药品,以及工业品。
而大豆本身营养也很丰富,不但可以榨油,剩下的豆粕还能用做养殖饲料。
当然在菲洲也可以当做食物,足够养活一大批饥民。
简直就是自用出口两相宜,只要产量够高,绝对是最有价值的农作物。
“汪先生,丁先生,很高兴见到你们一行,我代表坦桑国表示热烈的欢迎……”
肯达姆黑黝黝的脸上堆满笑容,态度极其热情。
中粮集团来的是一位副总,在菲洲开拓市场已经有些年头了,跟肯达姆也算熟识。
双方相谈甚欢,很快就签下了三方合同。
合作能这么顺利,除了企业自身的实力,也有两国农业部一直以来的努力。
从两年前签订官方协议,到现在三方合同圆满落地,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首先两国要先进行商议,接着对进口食品进行检查,最后要在双方农业部签署相关协议,之后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够正式开启大豆进口的大门。
幸好,结果是圆满的,未来是可期的,完美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不过这并非华夏第一次从菲洲进口大豆,此前华夏也曾向埃塞等国家进口过大豆制品。
因此,汪德的下一个行程就是埃塞国。
那里,整个菲盟的农业部长们,一个个都翘首以待,期盼着他们的到来。
这一次,在机场等待的人换成了老熟人杰莫尔。
这位埃塞国的农业部长,一看到汪德等人,就远远地挥舞着双手,一路小跑了过来。
“亲爱的汪,好久不见,上次见到你还是大半年前,希望这次你们的超级大豆能够像灭蝗农药一样给力,带给我们惊喜,哈哈哈!”
杰莫尔热情地握着汪德的双手,身后跟着一整排的农业部长们。
他们个个笑容满面,眼神中满怀期翼,充满了对超级大豆的极度渴望。
第二百七十一章 种子大战,华夏上门送温暖
先正达和中粮集团一手超级豆种,一手大豆订单,联手在菲洲杀了个七进七出,横扫各国大豆种植市场,吃下了菲盟大部分国家的大豆种植业务。
这些国家都在菲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拥有大片适合种植大豆的土地,这次全都被绑上了战车。
与此同时,国内的种子团队也是喜讯频传。
超级玉米,超级小麦,超级水稻,超级花生,超级土豆等一系列的基因作物,都相继在实验田里获得了丰收。
而有着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加持,快速育种的量产技术也随后面世。
这些高产基因作物的面世,震惊了整个种业界,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从业人员。
央视还特地做了一场专题报道,在新闻上大肆宣扬基因农作物的神奇,引发了全国性的轰动。
在这种局势下,所有业内人士都敏锐地嗅到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果然,没过多久,一件大事发生了。
农业部官网发布通知,转基因以及基因编辑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印发施行,多个大豆,玉米,花生,土豆以及水稻品种获得了基因安全证书。
这则通知,犹如一春雷猛然炸响,标志着华夏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彻底放开了。
同时也预示着华夏的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直以来,转基因技术都被许多人视为洪水猛兽,许多离谱的副作用广泛传播,导致大量民众对转基因作物都非常排斥。
事实上,一些人反转基因是因为这项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摸不透这些外国人的底,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害,就象喝酒喝了蒙汗药,在不知不觉中中招,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到时后悔莫及。
转基因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既然是科学,那么华夏的科学家就要研究它,利用它为本国服务,完全没必要谈之色变。
更何况,基因编辑技术面世之后,转基因技术已经失去了其重要性,未来,是基因农作物的天下。
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只需要短短时间,就完全可以达到自然育种的同样效果,而无需像转基因技术一样带入外来基因组,无疑在安全性和效率上大大胜出。
之前由于华夏的科学家没有掌握转基因技术,所以不宜大面积推广转基因粮食,避免被外国人掌握民族的命运。
直到三清的自有基因编辑技术的面世,标志着华夏的科学家已经彻底掌握了这一利器,再也不会被西方势力扼住喉咙,所以基因农作物种植的放开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现在,华夏的科学家完全可以研究培育自己的基因作物种子,彻底实现种子自给,断绝卡脖子的任何可能。
值得庆幸的是,华夏的种业虽然大而不强,但一直都比较硬气。
主要粮食品种都已全部国产化,水稻,小麦,棉花,大豆都有自主选育品种,现在更是有了超级种子,算是彻底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洋种子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蔬菜种业中,而且份额也在日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