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收到了种子基地发来的消息,高产大豆已经发芽破土,幼苗长势良好,等到成熟之后,想必产量喜人。”
“三清不愧是三清,我司上下对你们的技术实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其他科研团队需要几年才能有所突破,而你们要做到这一切,只需要几周时间,实在太让人震撼了。”
“我不敢相信,这样的科技力量投入到华夏的种业中去,会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给整个农业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
“就拿这次的基因玉米来说,每年就会有数百亿元的增值。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去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就有6亿亩,而我们的基因玉米如果推广下去,能让玉米每亩地增产30%,增值近500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不是太高,但乘以6亿,就是3000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么一来,整个蛋糕都会变大,每个参与者都将获利。”
“一般在海外,转基因种子价格会提高一倍以上,但我们的基因种子加价幅度不会那么高。因此,在这条价值链上,农民和下游企业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农民赚大头,我们和经销商也有一些利润增长,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有更多动力更多资本投入到研发中,继续将市场做大做强。”
“在种业一直有一句话,谁掌握了转基因,谁就掌握财富。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携手并进,掌握这座财富源泉。”
会议室瞬间迸发出一阵更热烈的掌声。
所有人都满脸通红,两眼放光,为刘丹描述的未来而兴奋不已。
……
常市,一家名叫神州的中型药企。
老板谢威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桌上的五六个信函,眉头紧锁,一脸愁云惨淡。
去年年末,集采带来的降价阴云就笼罩在整体医药公司的头上。
所有人都在期待今年政策层面的预期改善,但还没等到政策的松绑,产业上游送来了一份新的“大礼”。
他在一天内就收到了五六个关于原料涨价的函件。
这五六个函件里,包括了原料药,辅料,包装材料,以及化工原料等几乎所有生产材料,让这家苏省药企在即将到来的春天里感受到了一丝刺骨的寒冷。
前不久,他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里这种涨价苗头,但没有想到,涨价通知来得如此之快。
信函显示,由于环境评审日趋严格,上游化工原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原料药企们都被逼上梁山,纷纷选择了涨价。
抗生素类原料涨价趋势明显,其中头孢和青霉素类中间体青霉素工业盐,培南类中间体,均达到了近两年的最高值,而肝素(抗血栓、抗凝药物的原料)也涨幅近200%。
神州药企之前在集采谈判桌上以‘低价’中标,无奈之下,只好把降价压力传给了上游,但是没有一家原料药企接招,反而回之以大幅涨价。
谢威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只觉心中一阵烦闷。
这日子没法过了,一边是低价集采,一边是原料大幅涨价,他只能在夹缝中拼命挣扎,看看到底能撑上多久。
只能开源节流,尽量避开热门的制剂产品,选择一些有特色,小而精,相对来说毛利高,单品一年市场过亿,但是厂家不是特别多,可能就两三家来做的产品了。
当然,谢威自己心里有数,原研药是没那个能力搞的,只能做做仿制药,这样的话,选个产品也挺难,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更大。
神州之前就是靠着一两个品种,吃上个5年10年,才生存到了现在。
谢威揪着头发,正在冥思苦想企业转型奋发之路,电话突然响了。
“喂,赵总,你好,好久不见,什么?三清要找外包代工,问我有没有兴趣?”
谢威一个激灵,瞬间坐得笔直:“有,我可太有兴趣了,您什么时候过来考察?我随时恭候大驾。”
挂掉电话后,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猛地站起身来,在办公室内不停走动,兴奋得无以复加。
华夏医药巨头三清集团竟然在找外包代工,这简直就是天上的馅饼砸头上来了。
众所周知,原研药的毛利率非常高,动辄百分之八九十,可以说是相当暴利了。
虽然不知道三清的利润率多少,但是谁都知道它的产品畅销海内外,每年产量非常惊人。
而三清一直以来,为了保障质量,所有药物都是自家工厂生产,哪怕是利润微薄的仿制药,也没有找代工。
现在突然有所转变,很明显释放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
一开始只是仿制药寻找代工,但是以后呢,若是干得好,肯定可以代工原研药。
甚至,如果和三清在研发上有深入合作,转型CDMO,从此一飞冲天,也不是没可能。
药企代工分为两种,一种是富士康那样的纯生产,属于CMO,一种是台积电那种模式,研发兼生产的代工,属于CDMO。
国内许多大型药企,就是给全球医药巨头辉瑞诺华拜耳它们代工,从CMO一步步走到CDMO模式,后面甚至能够做自己的原研药,就此风生水起,股价腾飞。
谢威此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定要好好抓住。
成为三清的代工厂,一是可以释放自己多余的产能,二是可以跟创新药企关联起来。
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成为医药市场上的高端玩家。
他对自家的优势也很清楚,多年积累下来,神州的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相当不错,成本控制也很厉害,在业界算口碑出众。
但是研发能力基本没有,所以只能做点烂大街的仿制药,毛利润在百分之三四十徘徊。
虽然三清给的利润率可能没有自己做那么高,但在当前大势下,能有稳定大量的订单,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不但能避免破产的命运,也足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谢威想到这里,兴冲冲地走出办公室,他要好好准备一番,迎接大客户的严格考察。
三天后,三清一行人如约而至,除了几位业务人员,还有两位高管。
一位是采购总监赵晓杰,另一位是仿制药业务总监顾闲。
谢威和赵晓杰一样,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到顾闲这么年轻,不由有些惊异。
不过他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反而更加殷勤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