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媳妇,除了静惠连生了两个女儿,其他两个,都嫁进来三、四年,没有怀孕。
两个亲媳妇,她心中虽挑剔,也盼着早日抱上嫡孙;庶出的春华,却不愿她得了嫡子。“这婆媳本是天敌,只是静慧性子刻板,没什么可挑的,又是孤女,偶尔也让人生怜;素芯娘家叔伯兄弟多,本身又是个重规矩的,实挑不出什么。
只有春华,虽是兆佳氏自己挑的,但是却是越来越看不过眼。原因无他,实在是她太“乖巧懂事”太“温顺贤良”兆佳氏心里就不痛快。
曹颙送走堂弟,府中又迎进两个人,是孩子们蒙文与满文师傅。
这是七阿哥提议的,虽说早前。乌恩出嫁前,也曾教过几个孩子蒙语,但不过是日常用的几句口语。
不说旁人,就说天佑,身份在这里,往后恩萌出仕的可能性极大。作为曹颙的嫡子,做点侍卫或者伴读的可能性也不小。
即便蒙文与满文不需要精通,也要知晓些,往后才不抓瞎。
不知不觉,半月过去,新户部尚书的人选出来,左都御史田从典为户部尚书。
这位汉尚书,山西人,进士出身,在地方任了三任知县后为御史,而后十几年一直是京官,历任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去年升至左都御史。年希尧案,就是他下江南审的。
曹颙同他虽不算相熟,但是同为京官数年,也不算陌生。从资历上说,左都御使与户部尚书都是从一品,算是平调,并不扎眼。
只是谁都晓得户部是个公事繁杂的衙门,汉尚书虽不是掌印尚书,却是干实事的那个。如今的户部满尚书是孙渣齐,原在八旗任都统,是武官转文官,不过是个摆设。田从典资历够了,但是年岁可不轻了。今年就已经是古稀之年。
不少人掐着指头,挨个数在朝的大学士与尚书,这过了古稀之年的,一个巴掌不够数。
真是不知道,这些气喘吁吁的老头子,到底能干什么事儿。
一般人,都寻思,是不是皇上老了,见不得青壮的臣子在眼前晃悠;只有心思多的,琢磨着,康熙点田从典为户部尚书的用意。
有心思通达的,想到即将起复的曹颙身上,开始揣测起圣心来。
就是十六阿哥,出宫溜达到曹府,见到曹颙时,都道:“这个田从典早年是有点“铁面御史,的意思,这几年上了年岁,也开始打太极。要不然,去年年希尧的案子,也不会审得稀里糊涂。他到户部能做什么?户部又不像礼部,是养老的衙门。看来,皇阿玛是给孚若留地方。”说到最后,他已经带了几分兴奋,道:“孚若这几年不是正关注国计民生么?出仕户部,也能大展宏图。二品侍郎,听起来也威风
曹颙在官场多年,对于那些顶着“刚正不阿”牌子的官员,不能说不屑一顾,也委实敬重不起来。
“过刚易折”在官场上真正一身铁骨的,做不长久;做长久了,还顶着这样的旗号,多是沽名钓誉之辈。
这个田从典能从七品县令。熬到一品大员,也是官场老油子。
这些日子,曹颙也在想自己起复后之事。
说起来,户部是上上之选。因为户部现在是四阿哥坐镇。曹颙再入户部为官,刚好在四阿哥手下。
只是户部好是好,是侍郎可不是好坐的,干得活多,担得责任重。
“十六爷,我丁忧前,是正五品,这连升六级,可有些过了。许是皇上有旁的安排,也保不齐,还是静观其变吧。”曹颙说道。
十六阿哥闻言,白了他一眼。道:“你啊,谨慎的有些过了小”
两人正说着话,就有管家曹元到门口禀告,李家表少爷来报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