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心中感动,但面上还是不露声色,指着赵庆,说道:“赵庆,你来说说,我们怎么个同生共死法,怎么个抵御外敌法?”
“陛下,臣听闻敌舰队势大,传闻敌舰犹如移动之小岛,车马均可于甲板上畅通无阻,我方虽然海军犀利,但敌众我寡,海上必然不支,不如坚壁清野,若自由城不可守,我方可集结兵力屯于苏门答腊,苏门答腊瘴疠横行,敌方远来必然不适,我方能敌则敌,不敌则退,消耗敌军,敌军远来,必然不堪消耗,则可守也!”赵庆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朱明心下感叹,想不到把这些个将领送到自由学堂中去进修还真有好处,一个个都练得这么文邹邹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都是儒将呢。
看着底下群情激愤,一个个似乎都有锦囊三千妙计想要献上,跃跃欲试的样子,朱明手一压,止住了大家的话语。
“我们为什么要准备抵御?这是访问的舰队,你们可曾听说这大明的舰队到哪处攻城略地了么?我们黑水明国与大明井水不犯河水,即使他们势大,我们不过表示自己的尊敬也就是了,为什么总要认为他们会和我们拼个你死我活呢?大家都还有着一层都是炎黄子孙的关系在呢。”
所有人听完都傻住了,不错啊,大明的舰队在传闻中与各处都是秋毫无犯,反而拿出许多珍奇物品送给当地的土王,凭什么就说这舰队定会攻打黑水明国呢?
“传我的命令,三军保持正常戒备即可,陈三福,你率一支小型舰队北往满刺加去,为大明的舰队引航,我要大开国门,好好的迎接一番这远道而来的同胞!”
(各位新老读者大大,从这章起就要进入新的部分“南北帝国”,两个明国将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请大家继续支持。)
(另外小贾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愈加繁忙,出差频次也较高,更新速度实在是难以提起来,就请大家不要轻易下架,等一段时间养肥了再杀。)
第二卷南北帝国第一百三十章初次接触
李亮组织起来的精锐士卒已经散布在船村港中了,为了优中选优,这次只挑出了五十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汉子,原本流落到南洋来的华人就鱼龙混杂,做什么的都有,这些南洋华人的后代也个个身负祖上的绝技。
这些人脱下了盔甲,隐藏在人群中,每天偶尔出来做点搬运的活计,默默的潜伏了下来。
郑和船队在得到了满刺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的极大善意后,也是高高兴兴的送了一大堆各色精美的礼品给他,只是换来了拜里米苏剌的几纸文书。随后拜里米苏剌以国内局势不稳为由,派遣手下的大臣组成了使团,携带了一些金银器皿和象牙犀角等物准备随同郑和船队一同前去朝拜伟大的大明皇帝,更是让郑和舰队的几个主脑人物欢欣鼓舞,舰队所到之处,无不敬服天朝国威啊!
随后舰队在满刺加做了一段时间的停留,此刻郑和船队的几名主脑人物也在踌躇不已,眼下南边就是那传闻中的黑水明国了,说起来倒也确实是华夏之一脉相承,该如何去面对呢。
就郑和本人来说,他是倾向于兴师问罪的,对于他这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说,在内心隐隐的深处,童年被俘后阉割的经历是一段永远的痛,对于汉人,他忠于朱棣,但对汉人的认同感有限,可能这也是朱棣为何命他带领船队出海的原因之一:若是在海外真发现了建文帝,他相信郑和绝不会手软,被君臣大义所羁绊,而是会毫不犹豫的取下建文头颅。
但在内部,王景弘确实认为应该先友好的前去黑水明国查探一番,看看那叫做朱明的酋长态度如何再做定夺。
据随军的助手兼翻译马欢后来记录,此次讨论从日落始至日出而息,整整一晚,舰队中有资格的人都围坐在一起,就这个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终还是主张采取温和手段的占了大多数,而郑和虽然持雷霆手段的意见,但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分析情况向来是他的长处,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不宜擅开争端。
首先黑水明国在南洋已经形成气候,若是无故攻打,在南洋诸国中势必会引起不和谐的声音,二来毕竟这也是华人的国度,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最终舰队中的头头脑脑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舰队南下,外松内紧,座船和战船做好万全准备,护卫住作为指挥大脑的宝船和马船,运送补给的粮船和水船稍后跟进,若是发现情况不对,则立马能战。
决定就这样定下了,一级级的命令被传达了下去,舰队中的成员经过在满刺加的这小半个月休整,也都是精神抖索,舰队的状态也达到了最顶峰。
就在郑和舰队准备要扬帆南下的时候,一只由两艘飞鸟舰伪装成的小商船队也造访了港口,虽然满刺加与黑水明国的关系不佳,但是双方还是不禁止商船往来的。
乔装成商人的陈三福驾驶着小舟,靠近了这支庞大的船队,由于满刺加的港口实在太小,大部分的船只都是在港外下锚,这也方便了陈三福找着艘看起来最大的船靠了上去。
很快警觉的明军士兵就发现了这艘小舟,呵斥声远远的传来,还可看到船上的士兵开始弯弓搭箭起来。
“请军爷通报一声,黑水明国水师大统领陈三福求见贵舰队都指挥使!”陈三福也不清楚这支舰队的头领是什么官职,朱明也只说过似乎是一个叫郑和的人,他只能自作聪明的报了一个他所知道的大明顶尖武官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