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明

第179章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郑公公,皇上有旨。”
这一天,终于来了吗?
“……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领航船百艘,自龙江港口出……宣王化于四夷,加威德于海内……”
“臣领旨谢恩!”郑和大礼参拜后上前接过了圣旨。
“王公公,以后还要多多仰仗你。”同时郑和也不忘与王景弘寒暄几句。
王景弘此人虽与自己一样,是名宦官,但为人豪爽好武,也是随从当今圣上一同起兵靖难的功臣,虽然平素与自己的交往不算太密切,但他年岁比自己还长着几岁,平常做事诚恳稳重,倒也确实是自己此次出航的良伴,也亏得圣上为自己挑了这么一位好助手。
既然以后两人便要一起承担起远航的重担了,自然是好好寒暄了一番,郑和将船队的情况介绍一番后,王景弘马上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
“旨上说领航船百艘,现在时间提前,起码有十来艘宝船福船都在船厂难以来得及完工,若是远洋船只,定难凑足整百之数,不知郑公公意见?”
“圣上想咱们多带些船只兵士,也是为咱们好,既然情况有变,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的意见是带上龙江港的近四十艘二十丈长以上的大船,从扬子江口出海,试航至太仓刘家港,途中完成基本的操练熟悉和舰队编练,最后再到长乐港内会合其余二十余舰,做最后的试航准备后,借着冬季季风的良机,扬帆入海,不知王副使意见如何?”郑和条理很清楚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景弘毕竟刚接手不久,他用手比划着海图,思索了一阵后,认可了郑和的这个基本计划。
对于带兵打仗,两人都是内行,在他们清晰有力的命令下,龙江港内所有的士兵民夫都被动员了起来,大明的龙旗在每艘舰船上挂了起来,还有“明”字号,“郑”、“王”以及各个领兵将校名字的大旗,在挑选出来的舰只上都高高的挂了起来。
这天,大旗在风中猎猎飘扬,这支史无前例的舰队,即将正式起航。
(郑和提前了,马上就要来了,朱明该何去何从呢~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请大家继续支持,谢谢——)
第一卷东南风乍起第一百二十章郑和出航
永乐二年十一月,郑和率大小舰只四十艘整,从南京龙江港出发。
出发的这天,鼓号喧天,江南各地汇聚到南直隶的各色精美商品载满了四十艘大船,苏杭的纱绸,景德镇的瓷器,川渝的蜀锦,这些都是远洋商人们最稀罕的商品,平时大宗采购都没地方可买的,这一次仿佛不要钱一般,被大车一车车的拉到了雄伟的船上。
看看这些港口中的船吃水线,就知道这些大船中满载了多少令人垂涎的财富!
虽然这是一次令方方面面关注的出航,南京城中不少达官贵人也来到了港口为舰队送行,但郑和只是摆了一个简单的香案,一来祭拜天地,二来遥拜天子,至于出航的那些豪言壮语,这次开天辟地的出航本就是无言的宣布,东方这个最强盛的国家将要开始一次最伟大的航行。
随着岸上披着红绸的大炮三声轰鸣,各艘船上的精壮汉子缓缓的转动着船上的绞盘,随着咯吱咯吱的声响,一个个大锚带着淤泥从海底被拉了上来。
在相邻船只的旗语信号指示下,井然有序的,港内的船缓缓驶入了航道,而一些从各地汇聚而来的出航舰只也慢慢的汇入了这支庞大的队伍。
不管是常年在海上打滚的老水手还是初上航船的卫所士兵,都对这次航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
是啊,就算是大明的舰队如何强大,这些水手何曾见过这等众船竞渡的场景,而且这些船还都是几十上百米长的巨舰,就算是最老的水手,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海船同时出现在江面上。
郑和乘坐临时的旗舰安济号宝船居中调度,王景弘则在另一艘宝船清和号上,其余众船拱卫,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入了入海口,眼前的视野猛然开阔起来。
接下来舰队会凭借着充足的补给,在海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航海演练,让新老水手充分适应这些崭新的或是半新不旧的海船,同时也让登船的卫所士兵们习惯海上的颠簸和风浪。
郑和此刻与船上的向导正在交流着,这些向导多是南洋归国的华侨,常年奔波于南洋到大明的各个海港,算得上是识途的老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