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最终苏联情报部门对于琼军的战斗力还是颇为不屑一顾的,认为只要苏军愿意,很快就可以用和琼军性能差不多的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然后用数量淹死他们。
然而,理论终归是理论,专家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实战,就像此时的朱可夫一样,原本他的观点和那些专家们并无区别,但是当真正和这些新式武器交过手之后才明白原来一切并非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东京攻防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无论是日军还是苏军都难以取得绝对的优势,双方每一处阵地的争夺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靠着大量的伤亡,朱可夫的苏军终于熬到了日军的装甲部队消耗殆尽,尚且剩余有500多辆坦克的苏联人立刻压力大减,开始利用自己火力上的优势逐步深入东京,向日本的心脏进军。
但是,即便没有了坦克的帮助,日本人的疯狂仍然让苏联红*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论单兵素养,苏军士兵和此时严重缺乏训练的日本兵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优势,甚至于日本人靠着顽强的作战意志和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使得战斗力还要超出苏军一些,苏联人只能够依靠自己优势的火炮和装甲部队一步步的推进。
而当装甲部队和炮兵的消耗到达警戒线的时候,朱可夫不得不暂缓了攻势——他认为自己的兵力不够用了。
在日本人的土地上战斗,朱可夫所面对的敌人绝对不仅仅只是那些明面上拿着武器的日本兵,暗中向日军提供支持日本平民更是需要苏军付出相当的代价去监视,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朱可夫手头上可以动用的兵力,尤其是东京附近的居民大多富庶,对日本当局的支持度也高,自然更为狂热。
在损失了十余万军队,剩余部队已经只能固守而失去进攻能力的时候,朱可夫选择了固守待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补充部队,而日本人则因为缺乏实力只能在苏军的外围闹腾一番没什么实质性威胁的反击行动。
两个月之后,苏联人几乎将远东地区能够抽调的兵力都给了朱可夫,而兵力得到了补充的朱可夫卷土重来,大有一副不死不休的气势。苏军以1500辆从远东地区搜刮补充而来的古董坦克为先导,几乎是打一路尸体堆一路的攻入了东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到了裕仁天皇的皇宫外围。
当裕仁天皇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苏联人坦克上的红旗时,他决定认输了,按照中苏双方的约定,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无条件投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qududu.)
—
东海龙啸第五卷南海破敌第一百一十五幕东西日本的新生
更新时间:201322421:29:31本章字数:7066
当一个人往左走是悬崖,往右走是火坑,前后都是厚厚的石墙无法通行,而往左往右都是死的时候,那个将死之人往往会选择拉着自己的仇人一块死。正所谓人之将死——多拉一个垫背是一个——其言也善,这乃是至理名言。
历史上的日本就曾经制定出过这种拉着所有人一起死的方案,将自己的统治区域一点一点的变成焦土,一步一步的后撤决战据险而守,每一寸土地除了死亡什么也不留给盟军,炸毁所有工厂,逼迫所有平民自杀,让盟军即便战胜了日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对于疯子一般的日本人来说干出这种事情一点也不值得稀奇,事实上他们在琉球就真的打算这么干过,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彻底的执行下去。
一旦真的把日本人逼得使用这种把整个日本国都塞进炸弹里当肉*弹的份上,固然日本从此也就可以说实质性的灭国了,但是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都再不可能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了,相反还必须为此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损失。
赔本的买卖自然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做,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状况发生,虽然明面上说是一定要让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否则绝对不接受任何条件,但是事实上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在日本投降之前都向其做过一部分保证的。
在这些保证之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保证日本天皇的人身生命安全,并且一再保证不会逼迫日本取消天皇制。维护裕仁天皇在日本的统治。
毕竟最终的投降诏书还是要由裕仁来签署,如果明知道自己在签署诏书之后会被押上法庭接受审判,而审判的结果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认是死刑,那么傻子才会在诏书上签字。左右不过是一死,还不如直接来一个玉碎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又何必去签那劳什子的投降诏书给自己脸上扣一顶屎盆子之后再去死?
当然,无论是罗杰还是苏联人都不愿意看到裕仁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皇族继续统治日本。哪怕这个天皇仅仅是一个傀儡也不行。
在罗杰所在的历史上美国人没把天皇拉下马是出于维持日本稳定以对抗苏联的需要,而现在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都在琢磨着怎么增大自己在日本的影响力,让日本变成一个彻底的傀儡国。那么自然天皇就是必须要除去的目标了。
只要天皇还存在,那么日本就在精神上仍然是统一的,这不符合中苏两国的利益!
于是在商议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之后。中苏双方正式向日本承诺保证裕仁天皇的皇位,维持日本的皇室统治,打消了裕仁签署投降诏书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