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 昏沉 鸿濛
他说这个“先天一炁”是“鸿濛未分”,阴阳都没有分开,而这个境界一定是有一点混沌的状态。对了,趁这个时候答复本院一个出家同学,你在日记上提到,一个人得定,住在那个混沌的状态,同昏沉的差别在哪里?你问得好极了,一般人打坐,就是两个境界,一个昏沉,一个散乱。昏沉分两种,大昏沉像睡眠一样,有些人打坐没有坐好,身体弯起来,肚子大大的,好像一只龙虾里头装了一个西瓜一样,身体变成这样就不对了。真坐得好,身体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个菩萨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这个身体,这个气——不论“先天一炁”也好,“后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弯起来,这样就会睡觉了。
有些人坐着好像没有念头一样,实际上是在昏沉,那很严重。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号也念不起来了,就没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为是入定,以为自己在修道,以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报是走入畜生道的。这样越修脑子越迟钝,越无智,而且越懒,懒得动脑筋了;慢慢也不想记事了,以为自己这个是空,其实是大昏沉。细昏沉就是打起坐来,好像自己也知道,实际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这算不算睡着了?没有,别人讲话自己还听见,这是细昏沉。细昏沉搞久了以为是入定,那个果报也是同样,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举”,大的“掉举”就是散乱。我们普通人就在两个境界里过一辈子,千生万劫都在这里头转,不昏沉就散乱。人疲劳了就睡觉,睡醒了眼睛还没有张开,思想就来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乱,永远不会平衡,因此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转动。不管你佛学讲得多么高明,戒、定、慧怎么样的好,理论再怎么好,第一你没有真正得定,纵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纵然智慧好,不是真的智慧,那是世智辨聪,是从世间的知识、头脑的分辨来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用头脑思想就来。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身上都是病痛,那修个什么道?佛说学佛可以了生老病死,你既然是学佛的人,身心都不能健康,这个东西学了干什么呢?对不对?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重点是你定力不够,要想戒学得好,必须要定。一定了以后,就不需要谈戒了,他杂念妄想都不乱起,那就是戒了。你定了以后也不要谈慧了,定中自有智慧来了。
道家所讲“鸿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来讲,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是佛法里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离不了四加行。鸿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所以这位同学问的问题,现在答复了,也解释了这个鸿濛混沌。它与昏沉差别在哪里呢?昏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鸿濛混沌境界是自己证入这个境界,做得了主。拿唯识的道理来说,鸿濛混沌的境界就是五遍行的作意而成,但是昏沉不是作意来的,而是由习气来,两个详细的差别在这里。不过不能随便去讲理论,要好好用功体会才能清楚。
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该如何
当你空到极点,什么都没有,到了一切“鸿濛未分”这个境界,“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后天有形之水也”。这个现象并不是身上有个水来了,“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来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体来讲,是下面。天一生水,等于说我们生命上的春意发动,并没有加任何的妄想,并没有加任何的欲念,就是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鸿濛的境界。这个有水的现象,由下而上升,等于我们物理上的水蒸气由下面上来。
“学道之士,若能摄情归性,并两归一,才复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洁”,“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时,这是金丹一点的根基,所以学道的人,这个一发动,精神好了就来真水,衰败了就没有。要“摄情归性”,后天的妄想、欲念都属情,学道的人要能够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归到清净无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这里,本来昏昏迷迷,忽然精神来了。一般人都在疲劳时去打坐,觉得蛮好蛮清净,实际上并没有修行,因为这是休息。疲劳了当然清净,杂念也没有了,没有力气妄想了,并不是工夫到了。那么一般人何时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来了,精神也来了,觉得我差不多了,下来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远不会成道,永远不会得定。因为在先天真一之水来时,你稳不住,就不能“摄情归性”,当然也空不掉。这个时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这叫做返本还原。
性与情合 身心一片
他这里把做工夫的办法告诉你,修道之士到这个境界能“摄情归性,并两归一”,把两种归并成一个。两种什么呢?性跟情。理论上就是妄想空了,归到本性上。这两种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气,神不动,神与气两样凝结拢来,才能够得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这个时候“水源至清至洁”,妄念一动,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欲念一动,这个水已经不清了,先天一炁变成后天混浊之水,没有用了。
“此时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杂,自然表里洞澈,有如万顷水壶”,到这个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学显教、密宗,修止观,修净土,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呆定的法则。到了这个境界,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这个时候身心打成一片,怎么打成一片?杂念妄想没有了,身体感受也没有。感受没有不是勉强做的,如果一个念头都不想动,甚至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没有意思,那变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个学佛叫做枯木禅,是邪禅。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为一体,春意盎然,这个春意没有什么色情的作用,只代表生机充满。“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杂”,所以心如明镜台,那就一尘不染。那个时候,告诉诸位,你想动烦恼动妄想都动不起来了!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并没有到家,这是第一步。张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上告诉我们,到了这个境界,“烦恼无由更上心”,一个烦恼妄念都动不起来,没有了!这个时候“自然表里洞澈”,拿身体来讲,一片空灵,身体好像空了没有了,变成一个玻璃瓶子一样——玻璃瓶子还有个玻璃,这个时候连玻璃都没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长春真人,形容这个境界叫水晶塔,身心变成水晶的塔,内外透明。
如果我们再严重地做个比喻,佛家的《法华经》,没有什么佛学的理论,只莫名其妙地讲了许多的故事。所以有些知识分子不喜欢看《法华经》,因为就像是神话故事一样,可是他故事里头有东西。有一个故事,说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地下涌出来一个多宝如来的宝塔。多宝如来,你们做生意的碰到他可高兴了,那一定发财。他从地心涌出来,这个塔是无缝塔,没有门,进不去,打不开,多宝如来坐在里头。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得好,他就叫释迦牟尼佛进来坐在旁边,这就是分释迦半座的故事。这个时候,所谓“先天一炁”从地涌出,“表里洞澈”,还没有到达多宝如来那个境界,可是有消息了。
还有一个禅宗公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有一个女的入定,佛就问小乘及大乘的弟子,谁能够使她出定。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能力很强的,想尽办法,无人能够使这个女的出定。诸大菩萨们束手无策,可见她的定力有多高。后来一位罔明菩萨从地下涌出,在这个女的耳朵边弹指一声,她就出定了!禅宗有这么一个公案,等一下你们参参看。
第七十六讲
真一之炁如何发起
神与气的交会
气不住怎么办
结丹后下一步
混沌境界在何处
真一之炁如何发起
刚才讲道家所说真的活子时来,就是先天一炁,一切都从虚无中来,那个境界他都讲得明白,“自然表里洞澈,有如万顷冰壶”,这是形容境界,不是真的冰冷,而是像玻璃一样的透彻,把实际的境界都讲出来了。他解释道理是引用老子这一句话,“故曰,上善若水,清而无瑕”,就是这个境界。
接着下面第二段,“大道离相离名,本无形象”,无名可得,所以连佛也不可说不可说,没有名相的。“及其生出一炁,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本体,道的体无名无相无形,所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拿佛学的道理说,在真空生出妙有的时候,起作用的时候,“似乎可得而形容矣”,有一点形相可以抓住了。
“然此真一之炁,杳冥恍惚”,他把老子浓缩了,原文是“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空空洞洞中间有个作用,这个妙有作用哪里来呢?真空中来。“形于无形,象于无象。非一切意识可以卜度揣摩而得”,它有形有相,又无形无相,这并不是指妄想境,注意啊!我们一般修道打坐都在想象或者有意去练工夫,那是自己意识去造作出来,想要达到这个境界。只不过,这是妄想,是假的不是真的。先天真一之炁不是意识可以“卜度”,卜度就是猜想。这个不是意识分别,拿佛法来说,是在无分别心的时候,才能够发起真一之炁。
“故曰,道之形象,真一难图”,他说真正到先天一炁来的时候,很难说出一个样子,如果一形容一描写就着相了。一般修道的人没有不着相的,佛家、道家一样。所以说“真一难图”,的确如此。
现在又一段,这个先天一炁,“真一之水,便是中宫一点鄞鄂,所谓太乙含真炁也”,这个水是现象,所以叫“鸿濛”,就是刚才我们说像春天的那个气候。这里拿《易经》的天象来比喻,这个真一之水,就是中宫,像城墙一样围起来,有个堤防。这个时候就如达摩祖师所讲的“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自然到达没有妄念。道家形容所谓“太乙含真炁”,这就是太乙,属于北方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