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合兴泰的支持,南京六部开始强硬起来,不但起复了一批被北京革除的官员,对于北京的诏令公函也多是阳奉阴违,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而东南地区的赋税又占了朝廷赋税收入的大半,北京现在还不敢太刺激南京六部。逼急了南京就表示收税困难,运输困难,威胁着要给他们断粮。
自从永乐帝北迁一来,南京在官场中就是属于失败者的发配地,哪有像现在这样还敢叫嚣着要给北京断粮的,这种事儿要是在以前,那甚至可以上升到谋反、诛族的高度。但是现在别说北京的钱粮都被南京掐着,而且北方现在也没有多余的军力来讨伐南京这些“叛逆”。
现在北方的官军连农民军都有搞不定的趋势,哪还敢分兵。而且调动军兵是需要银两的,别说什么开拔费了,现在不少正跟在农民军后面游行的军队都已经好几个月没发饷银了。现在还能跟在农民军后面游荡就很给朝廷面子了。(主要是给当地百姓“面子”。朝廷不发饷。那就先在当地“募集”了。这个地方“募集”完了,当然就需要转移地方了。)想要南征?行!先把银子拿来吧!
既不能动武,又被人掐着钱粮,北京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是干挺着。除此之外就是催促洪承畴和卢象升加快剿灭农民军的进程,这样才能腾出手来收拾南京这些不听话的家伙。不过北京不知道的是,现在正在追剿农民军的各路官军虽然一直都在祸害地方,但是他们一直没有人动各地合兴泰的产业。甚至不少军将们都把自家的钱财存在了富鑫银行里。
与此时大明各地年年大灾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不同,台湾岛上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不但产量高,而且收获期也短不少,现在岛上的农场已经收了两季了。这样的消息立刻刺激了永和其他家族的购地热情。不过台湾岛上的土地总是有限的,尝到甜头的各大家族开始把眼光移到了海外。
当然了,此时他们眼中的海外也仅限于南洋地区。不过南洋地区的土地在整个热带地区也是最好的农用地,特别是湄公河平原,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产地。所以说他们把眼光放到南洋地区并没有错。
不过南洋地区,特别是湄公河流域的国家在名义上都是大明的藩属国,这使得大家不好显得太粗暴,失了天朝上国的体面不是。不过我不动武,用钱买总行吧。其实此时南洋地区的国家不过是些土著搞的部落式的联盟而已,而且其活动区域也仅限于部落附近地域,还没有国境的概念。
此前合兴泰已经同现在主要的航海势力签订了协议,所以合兴泰的商船队也就不需要太过严密的保护了。所以在崇祯八年十月二十日的时候,海卫专门组建了一支由三十艘战舰和二十艘大中型福船组成的舰队,他们的任务是配合永和的代表去湄公河各国买地。
此时南洋地区的土著们基本不事生产,南洋地区丰富的生活资源使得他们根本不需要劳作也不用担心饿死。因此,永和在南洋地区的购地活动还算顺利。在大多数当地的土著看来,用毫无用处的土地换取合兴泰提供的大量精美的奢侈品,他们已经赚大发了。当然了,也有一些没有眼力劲儿的。吃硬不吃软。一通胖揍之后,全都老实了。这回永和不买还不行了。
当然了,其实这次永和并没有在湄公河流域购买多少土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把适合建港的地方的附近区域都买下来,为以后的面积开发做准备。现在大明境内年年大灾,再加上农民军到处流窜,使得北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几乎都陷入了停顿,民众对于生存的强烈愿望正适合向南洋地区大量移民。这也是合兴泰集团一直对农民军隐忍的原因之一。
其实由于合兴泰常年不懈地在黄河沿岸各省招募流民,再加上这两年江南其他家族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所以陕西农民军的规模比历史上要小了不少。只是合兴泰等这些年招募的几十上百万人对于北方各省几千万的人口总数来说,还是太少,这才使得农民军的规模还是相当庞大,足有几十万人的规模。当然了,里边有不少人都是老弱。
赵永泰建议永和到南洋地区买地,也是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杀戮换来的只是仇恨,与国与家都没有好处。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也是最能忍受的民众,只要能有个温饱,就不会有人去跟着造反。天灾无法控制,但是土地可以解决。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侵占别国领土的问题,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
崇祯九年四月初五,合兴泰第二批支援朝鲜的物资起航开往朝鲜。之所以这么早,主要是考虑到朝鲜的军力太弱。他们需要时间来训练军队。要不然攻城基本上不可能攻得下来。而且现在他们面临的还是朝鲜最大的城池——汉城。
虽然此时的汉城也才方圆十里,也就是大明一般府城的规模,不过毕竟其是一国国度,所以城墙厚度要比大明的府城高一些,也要厚一些。而朝鲜的军队之前连守城都不行,就更不用说是攻城了。而且现在汉城里还有近三万女真人的军队,而此时朝鲜人能拿得出手的军队人数也才不到四万人。就算是有火炮的配合,攻守比至少也要3:1才能确保攻城的结果。
还好朝鲜南部的朝鲜人在这几个月都陆续集中到了釜山附近。一来是朝鲜国王下了集结令,二来是因为女真到处烧杀抢掠,筹集军粮,逼得这些人只能赶往釜山。所以组建军队的人力还是不缺。只是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这是个时间也是朝鲜方面特地请求的。
这次船队的规模比上一次就要大了不少。因为这场战争已经影响到了朝鲜的农业生产,所以这次船队里有好几艘船运的都是粮食以及布匹之类的普通物资。这些东西当然也是要算钱的,不过合兴泰非常善良地没有把价格提得太高,只是晋商卖给女真人价格的三分之一。同女真人相比,他们幸福多了。
这次船队又给朝鲜人运来了二十门十二磅弗朗机炮和十门红衣大炮,重型火绳枪五百支。不过瓜雷的数量和开花弹的数量比上次要少了三分之一。合兴泰的说法是西洋人手里的货也不多了,他们已经尽力了。
实际原因是合兴泰的代表把釜山城外的那场战斗结果上报了董事会,赵永泰觉得这些武器的效果超出了他之前的预计,因此建议第二批的数量要减少。避免朝鲜人的军力过强,使得这场战争太快结束。
这些事儿朝鲜人当然不知道,而且他们现在对于粮食这些物资更渴求,所以对此也没有抱怨什么。实际上他们此时也没有做好进攻汉城的准备,现在能有这么好的客观原因可以给他们用,他们甚至还有点儿高兴。
不过深受儒家影响的朝鲜贵族和官员们知道,就算是不攻城,至少也要做作样子,要不然脸上不好看啊。所以在五月初三的时候,朝鲜护国军五万人从釜山出发,目标直指汉城。不过从其行军速度来看,没有三个月,绝对到不了汉城。
这五万护国军其中有一万人有参加过上次釜山城外的大捷只战,所以士气还算高昂。不少人甚至希望能够再次在野战中能遇到女真人。因为在他们看来,打野战比攻城要轻松多了。也无怪乎他们这么有信心,这次他们可是配备了四十门十二磅弗朗机炮,比上次多了一倍。而且这次他们的人数和火枪数量也比上次多了一倍。
不知道女真人是被上次的战斗打怕了,还是什么原因,朝鲜护国军直到汉城外也没有遇到女真人的袭击。其实女真人又准备袭击他们,不过这次朝鲜军队不但移动速度慢,而且每天移动的距离都很短。而且对四十门火炮保护得很严密。女真人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时机。最后决定还是在汉城下给朝鲜人一个教训。
不过战斗的过程和结果却完全出乎双方的预料。此时的开花弹按照后世的分类应该都算是延时引信类,或者应该叫定时引信类。也就是说它只能在点燃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爆炸。当然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至少在上次的野战中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不过这次攻城的时候却发现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朝鲜人使用的火炮是弗朗机跑,也就是短管后装加农炮。加农炮通俗的叫法也叫直射炮。也就是说它只能直瞄,炮弹也只能直接撞向目标。攻城的时候,火炮当然也就只能瞄准城墙上的守城人员。因为这种开花弹的威力太小,无法炸毁城墙,甚至连城门都炸不开。
前面说到开花弹必须要到了时间才爆炸。但同时这个时间又是有炮手们在引信上的钻孔位置来决定的。所以很难保证炮弹能够刚好在飞到城墙附近的时候就爆炸。再加上命中率的问题,实际上真正能够在城墙上爆炸的开花弹连十分之一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