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面说的,现在不是朱元璋的年代,随着商品经济萌芽,明朝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说提高,至少丰富了。
杂耍、糖人、打马吊、蹴鞠、叶子戏……写出《牡丹亭》的汤显祖,再过十年就要出生了,就是这么一个喜爱享受的年代。
提前拿到五枚永乐通宝(铜钱)压岁钱的小孩,呼朋唤友,挥斥方遒,大有阔佬出行,买下整条街的气派。
李浅夏已经迷了眼。
要说节日气氛,古代完全不弱于现代,因为古代只有这点东西,自然大办特办。
“好热闹啊!嫂嫂你看,还有卖足球的!”李浅夏兴奋道。
“这算什么。”一个京城有房、早就死了快五百年的老头说,“你们是从外面来的吧?到了上元节,京城才真正的热闹!”
“真的吗?”李浅夏跟谁都能聊起来,且完全不在意对方的显摆。
老头哼了一声,得意道:“我会骗你们这些娃娃?到时候张灯结彩,满京城都是灯笼,不,是灯笼里是京城!还有各种字谜、游船,那些王公贵族的夫人小姐,都会出来!”
“周老头,你做什么?大家都等你呢,走,听曲儿去!”
“好好好!怡翠楼?依翠楼?还是意翠楼?”周老头健步如飞,眨眼消失在人群里。
对了,明朝青楼设栏杆为舞台,供宾客欣赏青楼女子的绰约风姿,这也是‘勾栏’的由来。
李浅夏目送周老头走后,对杨清岚说:“清岚,我们也去青楼,点两个姑娘听曲吧!打探消息绝对是那种地方最快!”
“所以青楼高手也多,如果在青楼打起来,你哥过来,你猜他会不会连你一起收拾了?”
“不会吧,在青楼收拾自己的妹妹,这还是兄妹吗?”
“不要在1539年的大街上开黄腔。”
“嘻嘻!好吧,不去青楼,我们买春联去!会不会有秀才现场写春联?说不定能听到一些八卦!看到历史名人呢!”李浅夏勾住杨清岚的手臂,兴奋地往前方走去。
“李时珍就活在这个时代。”杨清岚笑着说。
她心里却在想别的事。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京城最热闹的时候,会和成仙有关吗?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与碧相逢
两人一不识路,二又没有目标,四处乱走乱逛,竟然真得融入了朝代,享受起1539年的除夕节了。
转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看见前方一家高门大户前围了许多人,场面十分热闹。
“我们去看看,人多的地方肯定能打探到消息!”李浅夏拉着杨清岚就往前走。
“刚才看胸口碎大石的时候你也这么说。”杨清岚被她拽着,如冰雪雕琢的脸上,带着略显无奈的恬淡笑容。
她也不阻止,没有目标,打听不到消息,剩下来只有增长见闻这一件事情可以做。
鹅毛大雪已经停了,路边有小孩在打雪仗,积雪被踩得嘎吱作响。
靠近人群,李浅夏仗着现代人的身高、玩家的目力和听力、又探头探脑,弄明白怎么回事。
原来是一大户人家,在门前摆了摊,小孩上去,只要能背出一首关于除夕新年的诗,就能拿一把糖,一袋瓜子,一枚永乐通宝。
成人要求高一些,必须现场作诗作词作春联,或者写一副好字,只要合格,就能得一两银子、一副春联、两幅年画。
“这个我在行啊!”李浅夏激动地摇着杨清岚的手臂。
杨清岚没想到她还有这本事,不愧是明城文科状元的双胞胎妹妹。
“你是作诗作词,还是作春联?或者写字?”她问。
李浅夏一直在沉吟,没听她说话。
杨清岚也没打扰她,左右环顾,倾听四周的谈话声,大人在帮小孩出主意,一个小孩很害羞,父母怂恿他上去都不敢,抓着母亲的裙子不放。
一群文人正在摇头苦思,和李浅夏一模一样。
“我想到了!”李浅夏往前挤,“王安石有一首《元日》。”
嫂子赶紧拉住小姑子,晚一步她们一家人的脸就要丢在这大明朝了。
“怎么了?”李浅夏还一脸疑惑。
“只有小孩子才能背诗。”杨清岚用又无奈又好笑,低声说。
“我是小孩子啊!”
“……你今年二十一了,在这个年代,你要是好生养,可能已经是三四个孩子的妈了。”
李浅夏噘着嘴,秀气的小鼻子轻哼了一声,似乎对于自己不是小孩这点很不服气。
两人说话的时间,已经有小孩走出人群。
身上穿着新衣,但看样式也知道是穷人家的孩子。
“你要背什么啊?”主持摊子的管家笑眯眯地问。
“诗。”小孩脆生生地回答。
“好,你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