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从夏平安的脸上看到半分的失落和愤懑之色,那个官差有些失望,但也不敢太过,只得转身离开,一边走一边嘴里还小声的嘀咕着,“什么通判,就是一个罪官而已,算你识趣……”
“你……”书童愤怒,正要上前理论,夏平安微微一笑,指了指门外马车上的东西,那书童只能压下自己的愤怒,去马车上搬东西。
马车上的东西不多,就是一点衣物,书籍,笔墨纸砚而已,夏平安和书童一起动手,三下五除二,就把东西搬好了,放到了房间里,一起打扫一番之后,房间可以住人,还有了一张书桌,夏平安非常满意。
“大人,这策知府分明就是在针对你,你为何……”书童这个时候终于才找机会问道。
夏平安微微一笑,“你别问,我看这里的门上还没有对联,你给我准备笔墨纸砚,我要写一副对联!”
书童闷闷的准备好了东西,开始研墨,夏平安在桌上铺上一张红底纸,想了想之后,一下子就挥毫在那纸上写下了一句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好了,把这幅字裁一下,贴到门外……”夏平安吩咐书童。
那书童点头去做了,不一会儿,这屋子外面的门口,就多了这么一副对联。
后面的几天,夏平安每天都到和州官衙报道,履行自己的通判职责,只是这官衙里的人一个个看他的眼神都很奇怪,哪怕是他的下属,看到他,也如避瘟神一样,他这个所谓的通判,在官衙里,简直就像一个犯人似的,随时都被策知府盯着。
策知府主和州,是刘禹锡的上级,在面对夏平安的时候,这位策知府脸上完全没有半点笑容,冷淡得很。
呆了不到半个月,策知府听说了夏平安在门外写的对联,脸色严肃的把夏平安叫到跟前,一边喝着茶,一边瞥了夏平安一眼,淡淡的笑了笑,“刘通判似乎是对自己目前的居所不是很满意,居然还写出‘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样的对联,也罢,我就帮刘通判再换一个住的地方,来人啊,带刘通判去他新住的地方!”
上次那个留着八字胡,脸型消瘦嘴唇旁边有一颗黑痣的官差一下子就钻了出来,“遵命!”,然后看着夏平安,笑得很阴险,“刘大人,我们就去收东西吧,知府大人给你安排了新的住所!”
这个官差叫郭四,是策知府的心腹之一,溜须拍马别有一套。
夏平安微微一笑,对着策知府拱了拱手,“多谢知府大人!”
……
数个小时后,夏平安被策知府的心腹带到了新的住所,住所在北门,房子从三间变成了两间,门外只有一条小河,不再是大江,而且住的房子面积缩小了一半,根本不是他这个等级的通判应该住的地方。
在郭四的冷笑声中,搬到这里的夏平安在收拾干净屋子之后,略微一沉吟,直接就在这里的门外写下了一副新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什么,那个刘禹锡又在屋子外写了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好大的胆子,我看他们这是不服气啊,已经被贬到了和州,还想着翻盘呢!”两日后,官衙之中,策知府听着郭四的汇报,气得直拍桌子。
“大人,我看那个刘禹锡就是没吃过苦头,你看他那对联,一会儿思争辩一会儿心在京的,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根本没把大人你放在眼里啊……”郭四在旁边又补了一刀,“他现在是住得太安逸了,不如大人再给他一点更厉害的尝尝,看他还怎么思争辩,心在京?”
第七百二十五章 惟吾德馨
夏平安看着眼前换的第三处的房子,不由笑了,眼前这间位于县城中间,看不到江水,白帆,垂柳小河的屋子,就是策知府给他换的第三间屋子。
这屋子很破,只有一间,在一条僻静幽深的小巷内,屋子的顶上,是茅草,看起来搞不好已经有些漏雨,屋子外面的台阶下,因为长时间无人来住,这里的台阶上,已经有了一层青苔,屋子外面的院子里,满是杂草,屋子的屋檐下,还可以看到挂着的蜘蛛网。
“通判大人,这就是知府大人给你换的新屋子,不知通判大人可还满意?”郭四在旁边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准备看夏平安的笑话,“眼前这满院杂草青苔,不知通判大人可还想要写什么对联,要是想写的话,我正好带回去给知府大人看看!”
“你……”夏平安的书童愤怒的盯着郭四,拳头已经捏起,只是看着夏平安的眼神,就要冲上去暴打这个郭四一顿,这郭四简直太气人了。
夏平安看着眼前的陋室,却哈哈大笑,有一种看到历史文物的那种满足和喜悦,就是在这里,在这满院杂草的陋室之中,刘禹锡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这地方,要换做是千年之后,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一根草都能卖出的黄金的价格。
夏平安的这种满足和喜悦外人难以体会得到,那郭四看到夏平安没有半点生气,反而像是很高兴的样子,心里的期待落了空,只能悻悻的嘀咕了一句,“通判大人莫不是疯了?”
“我没疯,你告诉知府大人,多谢大人为我准备的这间陋室,我一来此刻,就感觉浑身舒泰,文思泉涌,我在这里,不止要写出对联,而是想要写一篇文章,知府大人不久就能看到……”
“哼,看你能写出什么东西来……”郭四无奈,只能冷哼一声,然后远去。
“来,我们一起先把院子和房子收拾一下……”夏平安招呼书童,两人一起忙活起来,用了差不多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院子和房子收拾妥当,夏平安还让书童去外面请了几个工匠,用茅草把屋顶上漏雨的地方修补了一遍,大体上基本能住人了。
和州城的百姓其实早就知道刘禹锡这个通判的事情,在官衙之中,策知府三番两次针对这个不服软的“倒霉通判”,把这个“倒霉通判”住的地方换了一次又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差,“新闻事件”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强,整个和州城和附近州城的百姓基本都知道了。
像这一次,夏平安第三次换地方,官衙里的那些人,一个个怕受到牵连,没有一个敢多和夏平安来往的,但不少和州城的百姓听说和州的通判居然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有不少人都会好奇的来院子外面探头探脑,瞧个稀奇。
特别是和州和附近州县的读书人,听说大名鼎鼎的“诗豪”,曾经的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的刘禹锡居然住在城中的小破屋里,更是纷纷前来探望讨教,这却是策知府始料不及的,策知府原本是想收拾刘禹锡,但他没想到他的三番两次的刁难,却让刘禹锡在和州住破屋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更让许多原本不知道刘禹锡在和州的人知道了和州城中居然还有这么一个人,那策知府气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官衙里的人把通判职位架空,让夏平安来到衙门都无所事事,直接成了和州官衙的闲人,连事情都不用做了。
策知府在等着夏平安服软,而夏平安却在等着时机,就在来到这一间破屋住了一个多月后,夏平安知道时机差不多了。
因为就在这一个月内,他这小小的陋室三天两头就会接待前来拜访的读书人和地方的大儒名士,居然逐渐在和州城有了名气。
这一晚,夏平安在陋室内,点着灯,铺开纸,焚香沐浴之后,挥毫泼墨,在纸上一气呵成,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夏平安一气呵成,写完陋室铭,就长长吐出了一口气。
那在旁边研墨的书童也是初通文字的,夏平安一写完,那书童读了一遍,就感觉浑身茅塞顿开,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小小的陋室,在夏平安的笔下,一下子就像汇聚了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灵气一样,提神醒脑,让人莫名振奋。
“大人……”书童用颤抖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他只感觉到自家大人刚刚写出来的东西很了不得,但具体好在哪里,他却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好,这《陋室铭》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有灵气一样,就是读了给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来。
“明日你去把这幅字找书画店裱好,就挂在这里!”夏平安丢下笔,转头就呼呼大睡。
第二天一大早,书童就小心的带着夏平安写下的《陋室铭》到裱字画的地方,想要把《陋室铭》裱好。
……
三天后,夏平安正在陋室之中喝着茶,读着《金刚经》,突然,外面传来一阵熙熙攘攘的声音,似乎有很多人朝着这里涌来。
夏平安眉头动了动,走出房间,一推开门,就看到他的书童正两只手紧紧的抓住一卷裱好的卷轴急急忙忙朝着这里跑来,而在那个书童身后,几十个书生模样的人双眼放光的看着他的书童,一个个紧追不舍,还有的一边追一边在叫,“喂喂喂,那书童,别跑,把你手里的东西再给我们看看……”
“怎么回事?”夏平安走出房间,书童已经跑进了院子,气喘吁吁的冲到了夏平啊的面前。
那些追着书童的书生们看到书童进了院子,一个个都在院子外面停了下来,不敢擅入,还有的惊叫,“这里不是刘先生的居住么……”
书童一说,夏平安才明白,原来是他去躯裱好的《陋室铭》的时候,在店里,遇到一群来取字画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一看到《陋室铭》的前面几句就惊为天人,一个个嚷着要来看,书童怕那些人把裱好的《陋室铭》弄坏了,就卷着东西回来了,没想到那些书生还紧追不舍,非要看,书童跑起来,那些人也跟着跑起来,一路追来,才弄出这么大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