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老师说:“这不是乾隆时期的。”
他的话音一落,周围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一些来送藏品的藏家,签过协议后,看到沈瑜带来的几样官窑瓷器,好奇的在旁围观。
有人说是真品,也有人说价值不高
杨老师对沈瑜问道:“这是外销瓷器?你判断是什么时候的?”
沈瑜说:“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画珐琅薄胎瓷。至于是不是外销瓷器,我不敢下结论。”
一位收藏者向估价师询问:“丁老师,清末民国的官窑瓷器和珐琅彩瓷器现在什么价格?”
丁老师说:“清末民初的瓷器价格差别很大,好的官窑器,这两年的价格慢慢涨上来了。”
曲老师仔细的测量蒜头瓶尺寸,同时说道:“清末民初珐琅彩西洋人物蒜头瓶,高16cm,我判断是真品。”
简老师也同意了这个判断。
他对沈瑜说:“听说你是魔都博物馆请的特聘研究员。你说说,民初的瓷器为什么写乾隆年制的款?”
沈瑜说:“庚子事变,清宫典藏文物流入市肆,当时的人才知道雍乾二帝挚爱珐琅彩瓷,后来,成立古物陈列所,分批展出清宫旧藏珐琅彩瓷,更是引发一场持久的摹古热潮,精品也随之迭出,这应该是摹古的款识。”
估价师丁老师问道:“如果是真品,咱们商议商议起拍价?”
简老师说道:“这对瓶子虽是摹古作品,成对保存完整,很颇难得。
曲老师说:“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在民初有了一些亮点,那时风行摹古雍乾彩瓷名品,精品瓷器直逼雍乾瓷器的品质。
这对瓶子胎薄如纸,造型轻盈柔美,胎骨细白坚致,釉质光洁莹润,纹饰是十分少见的希腊题材,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空白处还有钤印。”
他指着钤印说道:“朱文‘世宁’、‘碧露’、‘仁化’三枚朱文印。底款是‘乾隆年制’四字正楷蓝料彩。有雍乾彩瓷的韵味。
我估计,价格应该在40万至50万之间。”
估价师与瓷器鉴定组的两位老师,一起商议几件瓷器的起拍价。
沈瑜边听边计算,
宣统醴陵釉下彩瓷25万;
光绪天球瓶40万;
同治青花赏瓶30万;
光绪贯耳方瓶20万;
清末民初珐琅彩蒜头瓶50万。
如果按照估价来算,这几件官窑瓷器至少价值170万左右。如果拍卖顺利,可能会超过200万。
这笔资金或许能补充一部分最近的支出。
第211章 用古籍验证猜测
万利拍卖会的拍品征集现场。
沈瑜后面还有一个排队的藏家。书画组的两位老师,在为今天最后的藏家鉴定一幅扇面。
其他几位老师商量好瓷器的起拍价,手头没有事情做,都聚在了一起说话。
有人还问起沈瑜捐赠古董的经历,说话间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现场的业务经理,准备请沈瑜办理手续。
沈瑜没有急着签协议。他一直在考虑,是否要用拍卖会验证自己的猜测。
书店老板对古籍判断准确,报价也是行价,古籍为什么会在地图上显示为蓝点?这个价值差究竟是怎么体现的?
他快速衡量之后,决定用一套光绪—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实验自己的猜测。
杨老师先看到了他的拿出了书籍,问道:“你还有藏品送拍?古籍?”
他的话,让几个老师注意到沈瑜拿出来的书籍。
沈瑜说道:“从市场上买到的。这是完整的一套古籍。”
杂项鉴定组的一位老师笑着说说:“这次轮到我们了。”
沈瑜今天买到的古籍善本,按照过去的检漏标准,都不算捡漏,因为这些古籍是按行价买的。说白了,这些古籍在店老板眼里就值这个价钱。
用过去标准来衡量,用行价买的东西,搁上十年之后涨价了,这不算捡漏,那是时间的原因。
对于古籍在地图上显示为蓝点的现象,沈瑜的猜测是古籍市场价值的波动。所以,要在拍卖会上试一试。
果然,杂项组的祝老师翻看古籍之后,平静的说道:“这套书没有什么问题。你买到这套书的时间不久吧?”
沈瑜说:“的确是刚买到的。”
祝老师笑着问道:“宝郭寺市场?”
沈瑜说:“您的眼力真好,我买到之后,不敢确定古籍的市场价值。”
祝老师问道:“你用多少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