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说:“您二位请看,图录上的仿品,盒子内部用了点金工艺,而我的这个盒子,内壁就是珐琅彩。点金的手法,用在这里有些画蛇添足。”
于老师点头:“的确不同。”
林老板开始重新观察铜胎盒子的细节。
沈瑜说道:“其实,这两个盒子,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用手比量铜胎盒子与剔彩盒子的尺寸区别。”
于老师仿佛想到了什么:“对了,盒子的尺寸差距很大。”
林老板看了看图录上的盒子尺寸,自言自语:“仿品是37.5厘米?”
沈瑜说道:“我买的这只盒子,直径20.5厘米,如果这个铜胎的春节宝盒,是仿制乾隆时期的宝盒,为什么直径相差这么大?”
他停顿了一下,给二人一点思考时间,然才继续说:“假设这个宝盒是清末的工匠,仿制的乾隆朝的剔彩盒子,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做的无限接近真品。”
沈瑜指着图录说道:“这上面的盒子,应该就是这么仿造的,非常接近剔彩盒子。”
他又拿起自己的宝盒,“这只就不同了,比剔彩盒子小了一半,如果仿造,怎么会留下这么大的破绽?”
于老师问道:“小沈,你是想说,你买的宝盒不是清末仿品?”
林老板说:“各大博物馆,都没有铜胎春寿宝盒,没有标准器,很难界定。”
沈瑜说:“这东西值得好好研究。剔彩盒子有标准器,铜胎掐丝珐琅的盒子则十分鲜见。
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往往比剔彩漆器更为费工耗时,所以产量一定稀少。
另外——”
他指着盒子说道:“这只宝盒制作殊特之处,在于无论「春」字内的寿星,还是八个开光内的高仕人物,均以精铸镀金头首,平底凸起与盖面,除有画龙点睛之效外,更令整器益见光辉、倍添绮华。
我手上这只盒子保存不太好,镀金有磨损,反而能够清楚的看到其工艺步骤。
乾隆时期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以人物图案为主题纹饰的非常罕见。
现在,同类的铜胎掐丝珐琅春寿盖盒,没有出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内,但是,它在国外出现过的这两次。
一件曾于1961年2月21日,出现在蓝扽复苏拍卖,当时的买家是腐国古董商。
另一件在1972年7月11日复现于腐国拍卖。
我曾经看过这个消息,今天在那家店铺里看到了宝盒之后,就回忆起这个信息。
我当时反复的观察这只盒子细节,觉得它可以和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彩工艺精品媲美,就初步判断,这只盒子体现的是乾隆时期的制作工艺。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个东西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明代春寿宝盒的另一种尝试。”
于老师沉思良久,才说道:“被你这么一说,我也有些犹豫了。”
林老板说:“我玩瓷器、漆器,但是对景泰蓝这类物件了解不多。我觉得可以再研究研究,最好是把同时期的东西,放到一块儿比对。你看怎么样?如果真的有新发现,也许这对就是一个突破。”
于老师对沈瑜说:“小沈,能不能麻烦你,明天带着这个宝盒去一趟博物馆。我约几个同事朋友,先回去收集资料,明天,咱们一起研究研究,你看行吗?”
沈瑜说:“没问题。”
正在这时,他听到了游戏的提示音。
玩家验证乾隆寿春宝盒,触发新的任务:
任务一,证明乾隆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的存在。
任务二,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捐赠者。请玩家在魔都博物馆的捐赠人名录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任务奖励,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发放。
沈瑜听明白提示,快速权衡利弊。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把这只宝盒卖掉,自己收藏一只品相完好的宝盒。
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界,对这种宝盒并不认同,需要给宝盒做出证明。
如果证明了这种宝盒的存在,再捐赠给博物馆,或许能给自己带来无形的财富。同时,玩家游戏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惊喜。
沈瑜想到这里,同意了于老师的提议。
第125章 髹饰悦目,犀皮毛笔
沈瑜琢磨,既然接受了捐赠任务,自己干脆大方点。
他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有个想法,如果能证明这个盒子的年代,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我都把这个盒子捐赠给博物馆。”
于老师一愣,然后说道:“小沈,你不用这么做,我可没有让你捐赠的意思。”
沈瑜说:“这个盒子,我自己收藏,顶多是个藏品。如果能证明它是乾隆时期的御制器皿,然后把它放到博物馆里,最起码是填补了一点空白。我觉得这样意义更大。”
他把姿态做的很足,就等着于老师的回应。
于老师盯着沈瑜看了半晌,问道:“真的?”
沈瑜点头。
于老师笑着说:“行,你小子有格局。这样吧,无论最后证明的结果如何,一个捐赠人的名誉是跑不了的。另外,你买的几件伏桑古董,如果想出手,我和几个朋友帮你找买家。”
沈瑜说道:“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您这么夸奖,又要帮忙,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先谢谢您!”
于老师说:“行了,别客气了。我联系同事和朋友,赶快回博物馆。”